单位名称 | 榆林市第十中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和高中学历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 |
住所 | 榆林市解放上巷20号 | |
法定代表人 | 陈宏伟 | |
开办资金 | 4905.2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教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425.74万元 | 3591.5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第十中学.公益 | 从业人数 19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6月5日变更了法定代表人,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榆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和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汇报如下:主要开展工作1、坚持党建引领,坚定正确教学方向校党委组织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专题学习活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读学习,李鹏勇、李渊、张新伟三位老师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在全体教师晨会时间呈现了精彩的党课。充分运用好“学习强国”、校园公众号、微信交流群等平台,定期推送党建学习内容。实现党建工作统领教学教学工作,主题教育贯穿始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初中部以校本课程为核心,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开设了文化类、体育类、艺术类、美术类、科技类等5大类28门社团课,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现减负增效。2、教育教学2.1、常规管理精细到位。(一)学校通过举办第六届班主任论坛,开展“文明班级”、“模范班主任”评选,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分享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和智慧,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二)学校通过家长会和班主任家访活动,高一年级面向全体家长、学生举行高考选科、生涯规划报告会。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三)学校严格执行查课制度,落实晨读晨练检查情况,课后延时服务切实开展,社团活动课扎实进行。(四)强化安全措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一是定期组织各级各类安全保卫会议10次,安全检查28次,每次会议、检查均有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消防实地操作演练,普及消防安全操作技能;安保处和德育处联合向全体学生下发“死亡游戏”、“网络安全”等紧扣生活热点事件相关的安全教育材料20余次,要求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进行细致地有针对性地教育;学校安排了12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发放《告家长书》,强化安全防范意识;为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提升学生法治意识,促进学校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邀请派出所民警作“预防校园霸凌”的法治讲座等。二是班主任与宿管理人员配合,共同参与公寓楼卫生、通风、消毒检查,班主任排班管理学生午休、晚睡;三是优化食堂管理。落实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陪餐制度;家校联动,落实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机制;食堂更换冰箱、碗筷,电路,加装豆浆机,完善明厨亮灶工程;定期在学生中开展食堂满意度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和建议;邀请市场监督所领导来校培训食堂工作人员。四是传染病和急救防范常抓不懈,坚持晨午晚检、教室宿舍通风消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春秋季两次为我校高中学生开展PPD结核病专项筛查工作。定期进行病媒防治,对校园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消杀。(五)网络媒体建设。我校公众微信号发布新闻85篇,上传市教育局33篇,采纳33篇,省教育厅采纳1篇。(六)开展“读书月”活动。教师累计下载使用“榆林教图”手机APP152人次;全体师生借书量12500余册;学生撰写读书心得4500余份,教师书写读书笔记180余册,学校适时采购符合新时代精神的书籍共计1000余册。2.2、扎实有效的教学管理。(一)推进走班教学。我校高中部走班教学全覆盖,立足学校实际、依靠教师特长、学生兴趣而确定,把走班教学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全面实施新高考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和经验积累。(二)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实施公开课每周双排制度,本年共安排38位教师开展了公开授课、评课活动;“同课”凝智慧“异构”展风采,联合北师大榆林实验学校创新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承办了榆林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办的“聚焦新课标打造好课堂”暨名师引领系列区域地理主题大教研活动,来自榆林市第一中学、榆林市第三中学、府谷中学、绥德县高级中学、北师大榆林实验学校、神木市第七中学六所兄弟学校的40多名教师代表,共聚一堂,教学探研。(三)形成成熟完备的成绩分析机制。考试后,认真做成绩分析,科任教师完成Q值分析,试卷质量分析,通过历次考试数据的纵向比对,落实学生考试成绩提升机制,先后对提质增效达标的班级老师进行表彰,提高教师突破“瓶颈”的能力,提升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四)思政引领铸魂育人。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榆林十中第四届田径运动会;校园体育文化节系列活动之高一、七年级的广播操比赛,高一、高二年级的足球友谊赛,高二年级成人礼和舞蹈大赛,八年级青春礼、“青春·奋斗”主题演讲大赛、诗词歌曲合唱比赛;七年级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初中部社团活动如:模拟法庭、健美操、艺术体操、绘画、音乐社团、英语沙龙、物理社;面向2024级七年级和高一新生举行新生入学教育大会;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2024年《开学第一课》;走进榆林古城共话文化传承。我校李娜、李鹏勇两位老师带领八年级的学生代表参观了榆林民俗博物馆,开展思政课教育实践活动。(五)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坚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艺体课程、法制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环保课程,落实高中数学培优工作,继续深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和“双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加大对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心理健康和综合教育等课程均有专任老师上课。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我校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教育督导评估‘316工程’素质教育暨质量提升优秀学校”;杨光亮获陕西省第二届课堂创新大赛省级决赛二等奖;王婷获陕西省第八届中小学(中职)微课与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在榆林市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评选中,薛婷文获音乐一等奖,杜乐获美术三等奖;在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中,刘静获市级基础教育精品课;在榆林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与设计优秀案例评选中,李渊获一等奖、拓颖获二等奖;屈晓勇获全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在榆林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王苗获二等奖、慕国蕾获高中组三等奖;丁晓霞获榆林市中小学教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案例一等奖;刘鹏程、王丽娜、高苗老师加入榆林市高中考试命题专家组成员,并在榆林市2024年高三年级质量检测分析培编辑训会上作专题讲座及公开课;苗瑞爽的动画视频《定语从句——that和which的用法》获榆林市第十二届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在榆林市202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中张建芳获一等奖、弓晓霞、陈美丽、魏翻平获三等奖;在榆林市第二届实验说课大赛中王苗、冯海萍、董紫微获一等奖;高瑞艳、王苗、刘杰老师参与榆林市“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行动暨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项目送教下乡活动;2、教师申报了22项市级课题,11项顺利结题,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3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1篇。3、加强专业培训,紧跟改革步伐。2024年我校共计360余人次参加了国培计划、高考研讨、教材培训、外出交流、远程培训。参训结束后参训老师在全体教职工晨会上分享学习心得,传播新思想、新理念,共同进步。积极推进新高考改革,学习领会新高考的相关政策制度法规,提升教师“三新”业务理论修养。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与新课程、新高考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如何用现代理念来育人方面,尚有诸多课题有待研究。2、为保证义务教育段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活动不少于2小时,体育教师短缺3名。四、整改措施1、致力于推动务实有效的教师培训与交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开拓新思维,更新教育理念,促进专业化发展。在工作上信任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勇挑重担,敢于创新。由教研室牵头,对高晴、李田等19位新入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督导。通过师德建设培训、专业对口结对、教师成长座谈、实时听评课等方式对新入职的教师指导培养。2、已向上级主管部门市教育局书面报告教师短缺情况,申请配备学科教师。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教育教学工作。在“四新”背景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夯实“备、讲、练、辅、批、考、研、评”等教学环节,推进大单元教学体系,实施校本作业案,改进课堂“六步教学”模式,规范使用“导学提纲”。落实教科研工作,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紧盯国家高考改革的政策方向,确保2025年与全省高考改革实现“精准对接”。各级各类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督学上好示范课,新教师上好汇报课。加大力度落实“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推行大单元备课教学设计,推行校本作业制度,督教推进课堂教学走实走效,施行“秉承论谈”项目,体育课施行项目教学,第二课堂施行项目选学,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深化分层走班教学。2、校园安保后勤工作。后勤管理围绕服务和开源节流两大主题,加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老旧学舍的改造维修,保障学校健康和谐发展。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要求,规范操作流程,对就餐场所、操作间、设施设备进行清洁消毒。3、德育教育工作。狠抓年级、班级管理,做到精准指导,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年级组、班主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挑选一批精明能干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通过加强班级管理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每一学科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