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榆林市信息中心、榆林市联合征信中心)

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榆林市信息中心、榆林市联合征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07 10:37
单位名称 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榆林市信息中心、榆林市联合征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参与全市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开展全市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开展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系协调市内开展联合征信和信用信息应用工作。
住所 榆林市高新区朝阳路新闻大厦西塔4层
法定代表人 尤建伟
开办资金 50.2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600.58万元 2499.71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榆林市信息中心、榆林市联合征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8月29日法人代表由刘乐欢变更为尤建伟,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2024年工作总结(一)营商环境优化榆林市积极实施‘三个年’活动策略,对营商环境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红蓝章’审批模式,有效缩短了审批时限,并推行了‘三零’‘三省’便捷服务,进一步简化了企业和民众的用水用气报装流程。常态化联审联批,强化政务服务中心职能,推进“多测合一”改革,升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实施“项目管家+三级代办”服务模式,签订代办协议82个,开展上门服务158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成功汇聚了2.23亿条数据,同时清理了冗余的‘僵尸’系统,确保了70类行政审批数据的高效互联互通。推进“三进一带”活动,引导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监管事项,推行“场景式”跨部门综合监管。新增政务大厅事项89项,开展周末延时服务,增加“跨省通办”事项至280项,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创新宣传模式,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征集营商环境典型案例83个,开展户外宣传活动,精准专题培训。实行投诉举报闭环管理,高效处置,解决企业群众诉求,办结率100%。满意度工作成绩突出,市营商办按季度安排部署,强化责任分工,宣传惠企政策,搭建服务企业桥梁。(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年度任务目标,我市以“强基础、重应用”为指导,推进信用信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有效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首要任务是强化基础建设,依托榆林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完善的监测与监管体系。其次,聚焦于数据治理,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入实施“双公示”专项行动,运用“网格制”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数据报送流程,强化监测与督导力度。第三,加强信用监管力度,将国家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广泛应用于多个关键领域,促进信用监管与其他监管机制的深度融合,构建闭环管理体系。第四,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开展政府机关失信问题治理,与法院对接,确保政府机关及时履行法定义务。第五,推行信用承诺制改革,通过信用承诺管理系统,实现信用承诺的网上办理,支持多渠道办理,助力“放管服”改革,归集大量信用承诺信息。第六,建立合同履约信用监管系统,归集合同信息,支持信用监管。第七,发展“互联网+大数据+金融”信贷模式,通过榆林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最后,开展信用专项报告代替无违法记录证明试点,推行信用报告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减轻企业负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政府机关无失信事件。二、主要效益(一)社会效益1.全市市场主体保有量39.1万户、同比增长5.05%。我市“创新开展‘一码管地’‘一码管房’工作,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刊载。推开了“政策免申即享”等23项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任务。聚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增便利,推行营商环境“六个新突破”,以“小切口”改革推动营商环境新提升。2.建立了以不动产单元代码为主线的项目全生命周期“一码管地”数据体系,着力解决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3.推行水电气网等市政公用服务“一站式”报装。4.在重点项目用地、用林、文物、环评等领域推行“一对一”提前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项目警长、税务管家、工业科技特派员、跨境贸易“一企一策”等精准服务活动,全面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5.全省率先实现12345热线平台与“陕企通”数据互通。实现居民“刷脸办电”、企业“一证办电”,公积金贷款、特殊药品备案“掌上办”等多场景应用。6.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率达到100%,开启了政务服务从“只进一门”到“只到一窗”的深刻转变。7.各县市区、市级相关部门在中省市县各级媒体刊载关于营商环境相关稿件4100余篇。人民网、新华网、央视、陕西日报以及国家部委主管媒体的稿件采纳率较去年提高50%。8.全市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满意度平均达90%以上,在全省排名第五。9.在信息归集共享、监测分析、公示查询、信用监管等方面为全市信用管理和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实现行政许可、信用承诺信息自动归集和信用信息查询“一网通办”。10.进行了四次全市范围的“双公示”信息核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合规率均保持100%,及时率保持在98%以上。(二)经济效益1.市本级政府采购领域累计377个、预算金额3.39亿元的项目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全省率先开展“1+N”的多地多机位分散远程评标新模式,着力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2.建立千万级的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为中小微市场主体提供更为便捷和完善的信用服务。目前,平台共入驻金融机构75家(市内金融机构已全部入驻,部分阜外金融机构入驻合作正在洽谈中),市场主体75685户,发布融资需求148.06亿元,融资成功1110笔,实现融资金额132.09亿元,正在对接93笔,融资金额成功率为89.21%,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3.全市市场经营主体保有量39.3万户、增长4.9%,进出口总值74.85亿元、同比增长29.7%,供应工业“标准地”1.4万亩。4.组织民营企业走进陕煤榆林化学、中科院榆林清洁能源学院等,市本级政府采购领域全年共15.26亿元预算金额项目全部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5.多测合一、并行审查平均为项目缩短拿地、建设周期90天以上,节约成本10万元以上。“一码管地”完成3.8万宗土地、38万套房屋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关联,落实292个项目1.83万亩建设用地指标,不动产登记平均办理时间1.45个工作日,累计解决540个小区(项目)、10.5万套房屋历史遗留问题。6.为重点产业链授信946.89亿元,发放首笔“生物活体”抵押贷款1000万元。发挥LPR改革效能,新发放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69个百分点。7.办理涉企轻罚免罚案件397件、占全市案件数量31.86%,减免罚款482.74万元。8.严厉打击侵害企业权益的合同诈骗、知识产权类等案件,挽回经济损失3.36亿元。9.榆林电投公司累计筹措到低价电量38.86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93亿元,“三零”“三省”服务累计投资2.1亿元。10.打造榆林“营商环境110”,累计办理营商环境投诉400余件,为企业追回政府欠款100余万元。三、存在的问题1.部门间协调不充分,导致工作效率不彰。2.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政策执行存在差异。3.审批制度改革不够深入,网络办公系统整合程度有待提高。四、改进措施1.以评估考核为指导,改善营商环境。2.完善并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3.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4.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提供协调服务。五、工作规划(一)营商环境工作2025年,我市将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力求在六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将启动相关条例的起草工作,开展专项调查,实施问题管理机制,规范投诉举报流程,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重点解决阻工问题、优化压覆审批流程、规范隐性审批、完善考古前置程序、深化标准地改革、简化红蓝章审批手续以及创新联审联批机制。同时,与媒体合作,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进行满意度调查,完善政策解读,解决企业诉求,以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二)信用工作2025年,我市信用工作将遵循国家和省级的指导方针,以数字信用为核心,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支撑。主要工作包括评估“十四五”规划的执行情况,筹备“十五五”规划,推进“智慧信用”项目的建设,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升融资信用服务的效率,开展诚信宣传教育,以及开展质量信用溯源的试点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4年4月被评为2023年度市发改委优秀下属单位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