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洛川县> 洛川县文化馆

洛川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5-04-03 15:54
单位名称 洛川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业余文艺创作组织;文化交流;大众科普资料编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
住所 洛川县凤栖镇南街013号
法定代表人 屈月锋
开办资金 12.9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洛川县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3.11万元 25.61万元
网上名称 洛川县文化馆.公益 从业人数  1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相关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文化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强化工作能力。为了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我馆结合“干部作风提升”和“党纪学习教育”,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全体干部职工累计撰写心得体会45余篇,抄写学习笔记100000余字。同时积极选派干部职工参加了全省文化馆馆长联席会暨全省群众文化品牌提升班、陕北场子秧歌培训、陕西省群众文艺(舞蹈)创作提升班、苏陕协作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第一期培训班、全县青年干部暨年青公务员能力素质提升班,累计参训7人次。通过培训学习,使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学习了先进经验,业务技能得到了提高,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二)完善工作职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以来,我馆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不断拓宽工作领域积极搞好协助配合,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努力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先后组织开展了“第41届“延安过大年”暨2024年春节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春到洛塬’春联义写活动”、元宵节秧歌汇演、“非遗传温情·巾帼展芳华”文旅系统庆三八活动、大塬上的农民艺术家孙继成书画展、纪念“5·23”讲话系列活动——杨毅柳“水色徜徉三十年”公益美术讲座、陕北场子秧歌展演、“洛塬欢歌”文艺巡演、“传承多彩非遗共享果文融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19场次,服务群众14000余人次;迎新春文艺作品线上展播、线上展览、非遗宣传等线上文化活动共38期,阅读量达15000余人次。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极大程度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实施免费开放,服务广大群众。今年,我馆继续加强免费开放工作并且努力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根据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相继开展了舞蹈培训、美术培训、合唱培训、文化站评估定级培训、墨时光书法沙龙等各类培训11期,累计培训学员600余人次。在举办各类活动、培训之外,还长期坚持向各类群众文化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免费提供排练、表演场地。今年以来,为各类文艺团体及群众提供排练场地20余次。(四)紧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一是在洛川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洛川县)专题宣传活动”,共发布宣传链接30期,总阅读量达10000余人次;二是在做好线上宣传的同时,积极开展线下氛围营造工作,持续扩大群众知晓率。先后在包茂高速洛川收费站出口、洛川县汽车站、振兴广场、新安广场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宣传标识牌4个;在洛川县文化广电中心院内护栏加挂“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大美洛川多彩非遗”宣传标识牌2个;在县文化馆各部室、非遗陈列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增加“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宣传标识10余处;在黄章蹩鼓、作善面花、王桂连毛麻绣等9个传习所悬挂“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宣传内容;在县文化馆宣传栏中长期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题宣传橱窗2处。2.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一是与洛川县就业局、洛川县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开展“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题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乡村人才630余人次;二是6月2日,组织业务干部及非遗传承人共10余人,赴县武警中队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非遗进军营活动,部队官兵及社会各界人士共200余人参加了活动;三是6月5日,组织业务干部和非遗传承人共2人,赴延安市博物馆参加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暨延安博物馆开馆系列活动,对外充分展示了我县毛麻绣和刺绣等非遗项目;四是7月29日,联合洛川武警中队开展了“蹩鼓进军营”活动,部队官兵及学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活动;五是9月20日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系列活动之“剪绣绘梦非遗风采”栗芳英传统美术展;六是9月23日至25日,在洛川县产业园区开展了非遗展览活动;七是继续加强洛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免费开放,截止目前,共接待我县中小学16所,师生1300余人,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内高校社会实践116人;八是完成了“清明祭祖”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项目工作。取得的主要效益今年里,我馆强化对干部职工业务技能提升的要求,继续围绕繁荣文艺创作、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这一工作任务,强化全体业务干部的精品意识,提出要求,明确任务。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创作书画作品40余幅、舞蹈3支、歌曲5首。路鸿峰的篆刻作品发表于《书法报·硬笔书法》;杨卫国的油画肖像《女青年》、夏金菊的水彩人物《吉祥如意》均入选延安市美术家协会举办的“迎新春书画展”;夏金菊的水彩人物《盛装》入选延安美协2024年纪念5·23展览。在文艺创作方面,创作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舞蹈及书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地引起强烈反响,部分还在省、市级群文干部业务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为本地文化艺术形象的塑造与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持续开展的公益艺术培训,涵盖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艺术基础的群众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平台,培养出一批业余艺术爱好者和文艺骨干,为文化艺术的普及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全民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由于工作上的努力,2024年,我馆先后荣获“2023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第十一届延安市群文系统业务干部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第八届延安市广场舞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这些奖项既是对我馆过往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激励着我馆在未来继续砥砺前行,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今年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活动设备配备不足,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效果。2.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相对单一,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群众文化需求。3.围绕重大题材的创作力度不够。四、整改措施1、对文化馆现有设施进行详细清查,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类型和预期参与人数,指定设备需求清单,在能力范围内进行采购和更新。2、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对文化需求。3、加强对创作团队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团队成员创作水平。五、下一步工作计划2025年,我馆将坚持深入学习文化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提升公共文化群众满意度,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围绕上述目标,抓好7方面14项重点工作。(一)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围绕第六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查找问题,补短板。2.继续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展示及项目申报、传承人管理等工作。组织开展非遗三进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非遗培训等活动。(二)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积极参与省市广场舞大赛、农民工诗歌朗诵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4.切实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力度和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艺演出及比赛活动,结合节庆组织开展“欢乐进基层”等文艺演出活动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网上展播。(三)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展示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6.结合文化馆宣传服务周活动,加大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动延时、错时开放,引导和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四)提升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7.进一步加强免费开放工作,更加合理地安排免费开放项目,使内容更为丰富,适应群众需求,开展辅导、讲座、培训工作,年内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活动不少于10次。8.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结合文化惠民演出、公益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五)强化优秀文艺作品创作9.结合135工程,继续抓好文艺作品的创作,力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年内创作音乐作品不少于5首,美术类不少于20幅。(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0.积极组织业务干部参加省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提高业务干部服务能力。11.加强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提高业务人员技能和服务水平,更好的开展辅导工作。(七)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12.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加强公共文化阵地管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意识形态安全。1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完善相关安全工作预案,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紧盯重大节日、暑期等节点,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切实打牢安全生产工作基础。14.继续抓好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清廉文化示范点、延安精神宣传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