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市地震局

西安市地震局

发布时间: 2025-04-02 17:52
单位名称 西安市地震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地震管理保障。防震减灾政策法规拟定与实施·防震减灾标准制定与实施·防震减灾规划与计划·防震减灾科技管理·地震监测预报管理·防震减灾执法监督·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地震应急·防震减灾宣传
住所 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109号
法定代表人 任涛
开办资金 1100.9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10.35万元 91.03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2024年5月,法定代表人变更为任涛。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市地震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全国和省市防震减灾工作部署要求,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西安市地震局被中国地震局表彰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考评奖励市县集体三等奖(全省地市唯一),并在2025年度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西安市地震监测预警中心被人社部、中国地震局联合表彰为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唯一),1名同志被表彰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个人三等奖。西安市被评为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优秀等次第一名,并在全省市县防震减灾半年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西安市地震局获全省震情分析预报业务综合评比优秀第一名;选派选手获第八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2名同志被陕西省地震局表彰为防震减灾工作先进个人,1名同志获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一、年度工作开展情况(一)坚持健全机构与完善机制相结合,着力推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全方位落实。紧抓机构机制建设关键环节,强职能、明职责,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坚持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和目标考核“四个纳入”,2024年防震减灾事业经费较上年增长48.6%。二是强化工作协调。先后两次组织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会议,分管副市长出席并讲话,印发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评定指标,安排部署工作,扎实推进落实。三是健全工作机制。确定全市镇街书记和社区(村)书记为防震减灾“第一响应人”,明确信息报送、自救互救、应急响应等职责,组织开展西安市社区(村)防震减灾第一响应人业务培训,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机制。(二)坚持源头治理与常态化监管相结合,着力推动城市地震风险防范全流程管控。一是深入实施活动断层探查。顺利完成高陵、临潼-长安等活动断裂探查工作,开展渭河断裂(西安段)补充探查项目。二是强化地震安全监管和服务。持续消存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设施加固以及农房抗震改造。从严控增量,扎实做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全流程监管,落实抗震设防备案要求。细化明确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价要求,推进“标准地+承诺制”和“用地清单制”改革。三是主动谋划城市韧性能力提升项目。积极推动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项目落实,开展城市地震风险感知和评估试点,启动重要建筑强震动监测与健康诊断系统项目。积极推动建设集监测预警、科普宣教、技能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防震减灾综合基地,已完成项目可研和选址并申报西安市“两重”项目。(三)坚持补短提升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着力推动地震预警服务全领域覆盖。一是紧盯校园薄弱环节补短提升。完成全市校园地震预警服务项目(二期)项目建设,率先在全国实现基础教育和职业高中的地震预警全覆盖。二是突出重点开展试点示范。在西安地铁运营中心、赛格国际购物中心、西安交大附属医院及精密制造企业和生命线工程推广地震预警试点应用。建成智慧数字地震预警发布分中心并启动试运行,目前已为全市中小学校、部分文旅场所和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提供“秒级预警”服务。三是强化要素保障促进全领域推广。研究制定《西安市地震预警服务推广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出台《地震预警信息专用终端建设规范》标准。(四)坚持科普宣传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着力推动地震避险公众宣传全范围普及。一是强化实战演练。以“六进”为载体,组织社区、农村、企业和机关等开展小单元、情景化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二是丰富宣传形式。先后在市第一实验学校、新城区民乐园万达广场举办科普宣传进校园和“六进”活动启动仪式,被《陕西新闻》报道并受到陕西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重点关注。开通“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关注度和播放量居全国地市前列。局主要领导受邀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班作专题讲座。三是建强科普载体。成立科普传播师宣讲团,组建5支专业科普宣讲队伍。按照“一辖区一场馆”建设思路,建成22个市科普教育基地。选派选手入围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获三等奖,制作《遇到地震怎么办》科普视频入选全国总工会职工科技创新知识培训课程。(五)坚持搭建平台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着力推动地震科技资源全要素融合。一是推动政企学研贯通融合。联合西北大学、中建西北院、中国铁塔西安分公司等20家单位,成立“西安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平台”,聘请张国伟、彭建兵院士为总顾问,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二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与地震预测研究所、第二监测中心等达成战略合作,通过跟岗学习、科研交流、项目实施等促进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三是开展地震科研创新。创新探索卫星热红外地震预测新方法,取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通过形式审查并在全国进行推广。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是突出“快”,持续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城市风险感知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力护航校园安全,为全市基础教育和职业高中提供校园地震预警服务,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建成智慧数字地震预警发布平台,可在震时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信息,为学校、文旅场所和轨道交通、水库等重点行业提供“秒级预警”服务。在雁塔区部分人员密集场所、精密制造企业和生命线工程开展地震预警服务试点应用,不断提升地震安全服务保障能力。烈度速报分钟级产出信息,可在震后第一时间为党委政府救援部署提供依据。二是突出“准”,不断提升震灾防治水平,韧性城市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积极摸清探准大震危险源和承灾体风险源,将探查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一张图”,精准服务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先后为“LNG项目”、“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公铁快线项目”和“草堂工业区铁路货运专用线项目”、“西安市高快速路项目”、“市人民体育场改建”等用地安全事宜,高陵区、临潼区国土空间规划及西安市北部片区、高新片区详细规划编制等提供高效规范的审批咨询服务和抗震设防专业支持,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三是突出“实”,坚持科普演练相融合,公众地震灾害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依托市防震减灾科普馆和教育基地等平台,以及网站、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利用好全国防灾减灾日、重大地震事件纪念日等时机,深入开展“六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全民防震减灾自救互救能力。健全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广泛吸纳社会和群众力量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基层队伍和基础能力建设,选优配强“三网一员”队伍,建立健全“第一响应人”机制,推动全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三、存在问题。对照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标准要求,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基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还有短板;二是公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应急演练结合还不够紧密;三是地震安全公共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四、下一步打算。下一步,市地震局将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地震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1-2-6-1”的工作思路,突出科技创新赋能,强化项目带动发展,不断提升全市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应急响应准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等精细化水平,为党委政府地震应急决策提供专业支撑,保障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双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