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石泉县中心敬老院(石泉县残疾人托养中心、石泉县社会福利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五保供养、敬老院及残疾人托养工作的方针、法规和政策。主要承担农村五保供养和县城“三无”人员收养及残疾人的托养服务职能。 | |
住所 | 石泉县城关镇杨柳新区 | |
法定代表人 | 周睿杰 | |
开办资金 | 26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石泉县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41.49万元 | 2804.4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石泉县民政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强化专业照顾,提升服务质量。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从完善制度入手,努力实现以制管院。先后制定了各楼层管理员的职责制,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职责制,卫生检查制度,卫生房间评比制度、院民内务整理十项规范、院民外出请销假制度、安全值班制度、五保对象入住敬老院登记建档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坚持一岗位一制度,保证敬老院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透过抓制度落实,有效提高了院民的综合素质,理顺了院务管理秩序。2、服务保障工作。定期安排医务人员为老人检查身体;定期为老人配发相应的生活用品,如袜子、背心、内外单、棉衣裤以及牙膏、牙刷、毛巾、卫生纸、洗厕液、洗厕刷等;及时督促老人刷牙、洗脸、洗手、洗脚、梳头等,保证了室内卫生和个人卫生清洁;组织工作人员帮助残疾老人打扫、清理桌面、窗台、地面等卫生,为老人清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洗涮碗筷;手把手教老人正确使用配置用品,如彩电、水冲蹲、坐式卫生间等生活用品设施;积极开展考核活动,并组织了一系列全员参与的卫生活动,打扫卫生不留死角,保证了单位办公场所、老人寝室环境卫生的清洁;为老人提供可口便于消化的饭菜,营养合理搭配,饭菜力争天天不重。(二)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1、思想建设工作。定期组织老人召开茶话会,充分汲取老人意见,解决老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安抚老人情绪。2、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今年疫情频频发生,我院长期以来施行封闭管理,为了缓解老人的焦躁情绪,员工们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积极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和老人拉近了管理人员和老人间的距离,使老人有了子女陪伴的喜悦。(三)严守安全底线,保障老人安全。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对全院进行消防升级改造。新增自动烟雾感应、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电源电压控制系统、自动喷淋、消防水池、泵房等设施,构建智能自动化消防应急系统。有效降低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率,为为院内日常安全管理提供坚强保障,筑牢安全管理的“防火墙”。2、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作岗位责任制和落实,大家都基本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做好具体供养服务工作,值班管理人员每天早、晚按时到供养老人房内巡查老人情况。对行动不便、重病人及时送医院医治,使病人尽快得以恢复。3、竭力服务老人生活起居,全力做好老人服务工作。为确保院内冬季供暖工作顺利进行,真正让入住老年人“人暖心更暖”,我院未雨绸缪,早着手、早准备,提前开展供暖前全面检修工作,更换锅炉,检修供暖管道。为了提高供暖系统的可靠性,邀请专业人员对暖气管道进行全面排查,仔细检查管道的连接处是否牢固,有无泄漏现象,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供热设施正常运转,达到最优供热效果。(四)强化管理,保证健康发展。1、建立五保老人个人资料档案和健康档案,做好五保老人跟踪服务。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作岗位责任制和落实,大家都基本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做好具体供养服务工作,值班管理人员每天早、晚按时到供养老人房内巡查老人情况。对行动不便、重病人送医送药到床前,对危险病人及时反映及时送医院医治,使病人尽快得以恢复。2、膳食管理方面,安排好每星期菜谱,搞好厨房卫生,妥善保管食物,防止病从口入。每个职工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分工、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程序明确、运转灵活、工作高效,对存在问题彻底解决。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院办经济”,打造老人幸福家园。中心敬老院积极发展“院办经济”,增强敬老院自身“造血”功能,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自给自足。2024年发展各类农作物十余种,红薯700斤、土豆800斤、玉米1000斤、辣椒500斤等,生猪存栏10余头,通过组织有劳动力的老人们力所能及参加劳动,锻炼老人的身体,感受劳动的快乐。接下来中心敬老院将拓展院办经济,扩大院内种植养殖规模,种植蔬菜等农作物,养殖家禽。预计每月实现农产品自给率达到30%,降低食材采购成本。将多余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如制作成蔬菜干等。(二)养老变“享老”,守护幸福“夕阳红”。能为大量的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一个集养生、娱乐、休闲于一体,生活舒适、设施配套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满足特困供养老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他们的生活安康、思想稳定。同时,使国家、社会对特困供养老人养老问题的压力相应得到缓解,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极大的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能够更好地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部分员工存在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繁杂。敬老院实行24小时轮班制,护理员可能需要上夜班,打乱正常作息,长期如此易致身体和精神疲劳。比如有的护理员一周要值2到3次夜班,夜间也需定时巡查老人状况。除正常排班,遇紧急情况或人手不足时,还可能需加班或替班,工作时间更不固定;工作内容繁杂,要协助老人完成吃饭、穿衣、洗漱、如厕等基本生活起居,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喂饭、翻身、擦身、更换纸尿裤等,工作琐碎且需极大耐心与细心。2、文化活动形式创新不足,难以满足部分老人多样化需求。活动形式传统单一,文化活动多局限于唱歌、下棋、看电视等传统形式,长期不变,易使老人感到乏味,无法充分满足老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缺乏个性化,未充分考虑老人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活动设计没有针对不同年龄、身体状况、文化背景的老人进行个性化安排,参与度不高。(二)改进措施。1、合理配置人员,根据敬老院的老人数量、护理需求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配置护理员数量,避免人员不足导致工作强度过大。可以通过评估老人的护理等级,确定每个护理员负责的老人数量和护理任务,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优化排班制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排班方式,如弹性排班、轮班制等,根据老人的生活规律和护理需求,合理安排护理员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疲劳。例如,可以安排护理员在老人起床前和睡觉后进行集中护理,中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加强团队协作,鼓励护理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护理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如定期召开护理团队会议、开展团队建设活动等,增强护理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个性化定制,详细了解每位老人的兴趣爱好、职业经历等,为有绘画、书法等特长的老人举办作品展览;为曾从事特定职业的老人组织主题分享会;根据老人身体状况,为失能老人设计简单的手部康复艺术活动,如折纸、捏黏土等;加强互动,学校、幼儿园合作,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到敬老院与老人一起做手工、表演节目、听老人讲故事;建立“亲情陪伴”志愿者项目,鼓励年轻人与老人结对子,进行长期的陪伴和交流;融合地方文化,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到院内表演传统戏曲、杂技等,加深老人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服务品质提升。1、开展月度护理技能培训,涵盖急救知识更新、康复护理技巧提升等内容,每季度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护理人员提升专业水平。2、建立24小时服务反馈机制,通过设立意见箱、定期回访家属等方式,收集意见并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每月汇总分析,针对性改进服务。(二)设施优化与安全保障。1、每季度内完成老旧设施的排查,列出详细清单,逐步更换损坏的家具、老化的电器。同时,在公共区域增设扶手、防滑垫,保障老人日常活动安全。2、与专业消防机构合作,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消防检查与设施维护,每月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老人和员工掌握基本逃生技能。(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1、根据老人兴趣爱好,每月开展不同主题活动,如书画展览、手工制作大赛、老歌演唱比赛等,丰富精神生活。2、与周边社区、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每月组织至少一次的志愿者探访活动,开展代际交流,共同举办文艺表演等。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