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做好富硒产品研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拟定全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参与拟定富硒产业相关扶持配套政策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富硒产品研发富硒<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推广富硒产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富硒产业对外交流合作 | |
住所 | 安康市高新区高新生态文化公园东侧 | |
法定代表人 | 唐德剑 | |
开办资金 | 1715.7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47.73万元 | 1442.29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8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举办单位。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安康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扎实推进新一轮院地合作。积极促成安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科技支撑安康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农业科学院13个研究所专家来安召开院地合作联席会,明确以“科技包县(一所一县一业)”模式推进院地合作。工作开展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院所专家先后深入我市20多家企业、园区调研,在充分了解县区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拟定院地合作协议书。中心牵头对接,以中国农业科学院7个研究所专家团队为核心,依托我市企业分别设立安康富硒茶、富硒猪肉、富硒油菜、富硒渔业、富硒饲料新资源开发、富硒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7个院地合作专家工作站,依托中心和富硒重点实验室建立富硒食品智能制造联合研发中心和富硒产品营养功能评价科技创新中心。(二)加快实施“富硒+有机”工程。1.强化富硒标准化技术培训。召开安康市富硒有机农业产业标准化建设推进会,开展富硒茶、富硒水稻标准化技术培训20多次,印制并发放“天然富硒区茶园富硒标准化种植技术明白纸”“安康市富硒有机(绿色)产品生产技术要点”“水稻富硒标准化技术明白纸”3000余份。2.组建富硒产业技术体系。制定富硒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工作计划,召开富硒产业技术体系专题研讨会,指导企业开发富硒魔芋饮品、富硒魔芋口香糖产品,协助制定《富硒烤鸡蛋》企业标准。3.加快富硒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汉滨、紫阳等县(市、区)开展低硒茶园标准化技术服务,建立富硒茶示范点11处、面积892亩;在石泉、镇坪、恒口开展富硒水稻标准化服务,建立富硒水稻示范点10处、1500亩;在旬阳和宁陕示范推广鲜食甜糯玉米富硒标准化种植,建立富硒玉米示范点3处、400亩。通过全过程技术指导和检测服务,示范点所产春茶、大米等硒含量均达到0.15mg/kg以上,点位富硒率98%,且重金属含量均在限值以下。(三)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9家高校院所、科研单位、企业共同申报的“陕西省富硒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获省科技厅批复同意建设。依托富硒重点实验室平台,为富硒企业、科研团队开展农产品、食品、水体、土壤的多元素检测827份,对10家企业的115批次样品开展了CMA检测服务。参与制定《秦创原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方案》,协助完成聚集区建设方案专家评审论证。与陕西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富硒功能产品研发中心”共建协议;与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富硒资源探测与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四)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1.联合攻关成效显著。为解决富硒科研中的重难点问题,中心面向全国发布2024年度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富硒专项和富硒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报指南,通过专家评审立项7个。组织专家对已到期的富硒专项和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进行结题验收,通过项目实施累计研发富硒产品28个,申报专利42项、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42篇,制定标准10项。2.项目实施稳步推进。中心申报省、市科技项目18项,其中牵头申报8项、联合申报10项,已获批立项8项。牵头实施的省科技厅《陕南中高山名优富硒茶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完成可溶性糖、丙二醛、总氮和水浸出物等指标检测,形成陕南中高山名优富硒茶数据库;省科技厅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富硒茶标准化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及深加工产品研发》项目开发了“高菌花香”富硒茯茶新产品。完成牵头实施的省科技厅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富硒产品检验检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4个项目的结题验收。3.自设课题加快实施。围绕富硒主导产业和前沿发展方向设立富硒重点实验室课题3项,一是开展安康富硒茶标准化技术研究。首次从空间尺度上探究安康茶叶硒含量分布的特征,以数据阐明安康茶叶硒含量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提出土壤硒含量达到0.49mg/kg和0.85mg/kg时,茶叶硒含量达到陕西省地方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二是开展主要农作物硒含量特征研究。以223套玉米、215套水稻和85套马铃薯及其根系土为研究对象,探究安康地区主要农作物及其根系土硒含量特征和高富硒农作物硒的赋存形态,发现富硒能力依次为玉米>水稻>马铃薯。三是开展微生物硒形态检测方法研究。比较不同酶、不同流动相对菌体硒形态提取及检测,初步确定链酶蛋白酶为最优提取剂,建立微生物硒形态检测方法。4.富硒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参与制定《土壤硒含量等级》国家标准(GB/T44971-2024)、《富硒农产品》行业标准(GH/T1135-2024)和《富硒香菇》《富硒魔芋生产技术规程》等5项市级地方标准已正式发布。牵头研制的《油菜硒菜薹第5部分:预制菜鲜切加工技术规程》和《富硒多鳞白甲鱼养殖技术规程》2项市级地方标准完成了征求意见并通过专家审查。作为参与单位研究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富硒茶生产技术规程》。(五)“中国硒谷”影响力不断扩大。牵头筹办首届全国富硒产业科技年会,邀请国内外10余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发布富硒科技成果10项、优秀论文25篇;年会专题报道在各大媒体平台累计阅读量突破1000万人次,视频直播的观看人数累计超过35万人次。举办中俄富硒食品与健康科技创新交流会,2024功能农产品深度开发与产业数字化发展研讨会,参加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24年会暨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办学30周年创新发展论坛并作学术报告。联合有关单位举办“全民补硒文化节活动”,参加秦创原安康富硒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4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院地合作和“国字号”科创平台优势,立足产业需求,富硒科研、推广应用同步发力。立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2项、到位项目资金120万元;设立富硒专项和开放课题7项、补助资金40万元;设立院地合作专家工作站7个、创新中心2个,补助资金270万元;研发富硒产品28个、转化科研成果3项,为企业检测富硒产品942份;建成富硒茶、富硒水稻等标准化示范点24个,示范面积2800余亩;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1项,申请专利17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3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5项;硒科普150余场、1.2万余人。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科研人员不足。(二)改进措施:以“科技包县”为抓手,务实推进新一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建好专家工作站和科技创新平台,为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人才保障。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推进院地合作“科技包县”模式。围绕富硒茶等重点产业,切实建好7个专家工作站和2个创新中心,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成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二)加快项目实施和成果产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谋划富硒科研项目,推进科技项目高效实施、多出成果,加强对执行期内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三)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以陕西省富硒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为重点,为陕西省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保障,做好富硒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行。(四)加强硒科普宣传。接续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势,办好富硒产业科技年会、专家论坛等大型科技活动,优化科普体验、服务招商研学、赋能硒养硒旅,提升“中国硒谷”影响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