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安康市> 安康市中医医院

安康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 2025-04-02 10:20
单位名称 安康市中医医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民健康提供医疗和护理保健服务。医疗与护理<脑病科/脾胃与肝病科/糖尿与风湿病科/老年病科/心病科/肿瘤科/肺病科/肾病科/外科/骨科/妇科/产科/儿科/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皮肤科/肛肠科/国医馆/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输血科/预防保健科/健康体检科/全科诊疗科/肠道门诊/发热门诊/放射科/CT与MRI室/医学影像科/病理科/功能检查科/医学检验科/营养科>等医学教学和研究卫生医疗人员培训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保健与健康教育
住所 安康市汉滨区巴山东路47号
法定代表人 胡章学
开办资金 47797.89万元
经济来源 差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安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8946.6万元 49395.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89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学科建设持续加强,诊疗能力稳步提升。脑病科、眼科医院、儿科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安康市老年医院落户我院,成为医院第5个市级院中院,检验科高分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复评现场评审。通过“一科一策”及柔性引进多名专家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产科、普外科、眼科医院专科业务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大力推行“五心”优质护理服务新模式,大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以营造整洁安静的病区环境、提升护士职业形象、开展多元化健康宣教、延伸拓展护理服务领域等为具体措施,将人文关怀与专业精神融入护理工作,推动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迈向新的高度。(二)质量安全常抓不懈,生命至上确保安全。一是坚持以医疗质量和安全为核心,持续开展医疗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全员、全面、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抗菌药物管理、医院感染控制等重点环节的质量改进,持续提升基础质量、环节质量与过程质量。二是以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为抓手,将中医药特色指标纳入综合目标责任及月度绩效考核,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医优势病种,整合医院中医非药物疗法资源,门诊中药饮片使用率、非药物疗法比例等国考核心药指标显著提升。三是加强药事管理,发挥药品不良反应哨点联盟作用,全年报告药品不良反应279份,较上年增长31%,市药械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综合考核评定为优秀。四是强化感控与公共卫生管理,修订完善多项管理制度与流程,全面提升传染病预防、控制、监测、报告、预警、指导及疾病控制监督检查能力,获批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哨点医院。五是强化医保管理,探索医保职能新定位,积极推进DRG医保支付改革,加大医保前置审核力度,通过流程再造,促进医疗行为规范。(三)人才工作亮点纷呈,引育留用再添动力。落实医院“十四五”人才强院发展规划,薪酬制度改革、编制备案制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深化,人才多维发展体系更加健全。成功获批建立安康叶氏儿科流派传承工作室、程小红专家工作站,积极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建立廖品正国医大师工作室传承中心、长安杨氏中医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安康市中医院工作站、杨鉴冰名中医安康市中医院传承工作站、李仁廷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完成12名高层次人才招聘入编工作,充实了医院人才队伍。3人获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三级岗位,完成了32名高级职称和91名中级职称聘任工作,加大省、市各类人才选拔推荐工作,1人被确定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访学研修人员,1人入选陕西省2024年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扎实推进“135”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三类人才外出进修培训工作,强化人才意识,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开展2期中层干部培训,全年年共派出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进修学习71人,一般人才研修3681人,医院人才梯队建设日趋合理,综合能力逐步提高。(四)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优化环境提升效率。一是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建成投用,并通过了环境、人防、绿建、节能、消防等各项验收完成最终竣工备案。二是智慧医院建设为院科两级科学管理、精细化运营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三是美丽医院建设成效显著,按计划完成门诊装修改造及病区腾退搬迁工作,完善院内房屋布局和设备线路改造工程,院区面貌日新月异。(五)弘扬中医文化,坚守医院公益属性。一是以传承创新大楼投用为契机,大力弘扬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中医药传统文化,成功举办安康市2024年中医药文化节暨第十届膏方节活动,大力推进职工文化建设。二是持续做好健康扶贫,与10家县级医院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举行对口支援工作会议7次,派驻支医人员35名。同时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对3家医院进行结对帮扶,派驻帮扶医务人员4名。“心电一张网”铺设26家乡镇卫生院,远程五大平台累计会诊6.76万例。开展健康教育“六进”活动43场次、义诊宣传17场次,惠及群众万余人。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年完成门(急)诊量925945人次,同比增长6.99%,出院量50379人次,同比增长5.43%、出院患者手术15046人次;平均住院日8.32天,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20.45%,不含药品、卫生材料、检查收入、化验收入的医疗服务收入 31.5%,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92.9%,出院患者中药饮片参与率77.89%,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为83.54%。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人才瓶颈问题仍然存在。高层次专业人才仍然短缺,专业人才流失仍较普遍,人力资源效率没有被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调动不足,尚未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形成发展阻滞。由于集采、DRG支付体系改革等客观原因,医院可用于发展的资金捉襟见肘。三是科研创新短板仍然存在。科研经费在医院总体收入结构中所占比例普遍偏低,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更是困难重重,省级以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项目较少,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四是中医特色仍需加强。由于医保政策限制,一些现代中医新技术、新项目难以正常开展。(二)改进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现有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确保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减少人才流失。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二是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增加对医院的资金投入。调整医院内部资源配置,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适应集采、DRG支付体系改革,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来增加收入。三是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经费在医院总体收入结构中的比例。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高医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四是积极与医保部门沟通,争取调整医保政策,支持现代中医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加强对中医特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中医在医疗服务中的比重。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提高医护人员的中医诊疗水平。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医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坚持聚焦人才建设、学科发展、科研教学、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凝聚工作合力,创新方式方法,面对发展困境,携手并肩、砥砺奋进。二是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控成本、提质效、保基本、挖潜力、开新源、抓项目、促改革、保安全”的总基调,按照“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积极实施“12345X”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秦巴区域全生命周期中医诊疗中心。三是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落实同力,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让现代中医在守护民众健康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出更为耀眼、更为关键的作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号43613535261090211A2101有效期自2014年12月10日至2029年12月10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