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中共榆林市委党校(榆林市行政学院、榆林市社会主义学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理论研究、咨政. | |
住所 | 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110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光泽 | |
开办资金 | 871.8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榆林市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5082.94万元 | 14848.3万元 | |
网上名称 | 中共榆林市委党校(榆林市行政学院、榆林市社会主义学院).公益 | 从业人数 10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10月变更了单位名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今年,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一)教学培训方面一是应训尽训,培训对象全面覆盖。按照5年一周期的原则,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对全市范围内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进行了统筹测算,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榆林市党校系统基本培训方案》,对基本培训的对象、内容、方式、学制等做出明确要求,确保培训供需精准对接。同时,今年校(院)共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师资培训班、管理人员培训班5期,培训全市党校系统教师和管理人员146人次。组织3名教师赴省委党校访学,选派45名教师赴省委党校、浙江大学等地培训,不断筑牢人才支撑。二是深化改革,办学水平提质增效。通过培训需求摸底测算,找准干部教育培训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充分运用研讨式、模拟式、访谈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在为期20天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榆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中,首次采用了“集中培训+分组调研+结构研讨+专家评审+咨政报告”的模式,注重发挥学员在科研咨政工作中的作用,推动教研咨一体化。今年共邀请党政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先进模范等授课137人次。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持续推进现场教学体系建设,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清涧县北国风光挂牌现场教学点。三是精心打磨,课程建设取得成效。举办了全市党校系统精品课评选活动,不断充实课程库、案例库、师资库,形成“教师竞课、集体备课、团队磨课、专家听课、学员评课”机制,《榆林治沙的实践探索及启示》获评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满堂川“说事堂”邻里解纷工作法》获评全省党校系统第五届精品课,有3门课程获评全省社院系统好课程。组织教师录制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列微党课,新打造了1门访谈式课程和4门结构化研讨课程。(二)科研咨政方面一是立项课题新突破。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撰写调研课题,全年共有23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19项已结项。结项成果中,有3项获得优秀等次、5项获得良好等次、2项获得合格等次。其中,校(院)确立的9项研究课题,有8项结项,其中4项被确定为重点课题,另外4项为一般课题。此外,赵婧姝老师参与完成了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二是科研成果提质量。教师全年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发表于核心刊物《学习时报》,出版学术专著2部。有10项科研成果获奖,在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38次理论研讨会上,有2篇论文获得二等奖、2篇论文获得三等奖;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2024年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年会征文活动中,有2篇论文获得一等奖、2篇论文获得二等奖、2篇论文获得三等奖。三是决策咨询见实效。编印了2期《榆林论坛》,向市委市政府报送8期《送阅件》,其中有2期《送阅件》获得市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业务指导方面一是分类建设,动态管理。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联合印发了《榆林市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工作方案》,将12所县级党校按照示范带动类、巩固提升类、统筹达标类3个标准划分归类,并明确了五个方面的分类建设具体举措。市委副书记、党校校长李雄斌深入县级党校开展实地调研共计12次,校(院)根据调研实际情况形成了榆林市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台账,实施动态管理。二是统筹资源,协力共进。校(院)将3所统筹达标类县级党校加挂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分校牌子,探索共建共享的办学模式。建立完善了全市党校系统名师库、课程库、案例库,在全市层面科学调配、资源共享。加大对县区党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精品课建设、论文发表的支持力度,持续选派优秀教师送教下基层,推动全市党校系统融合发展、整体提升。三是落实责任,校委包抓。正式印发了《中共榆林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校(院)委会成员联系县级党校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校(院)委会成员联系县级党校的方案和具体任务,构建全方位业务指导体系。今年校(院)委会成员先后到县级党校调研总计31次,对所联系县级党校基本培训、科研咨政、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给予指导。目前,米脂县委党校已与榆林旅投公司合作,获得教学场地支持,保障基本培训正常开展。绥德、子洲、吴堡党校新校区预计明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横山区委党校新校区项目已列入横山区重点项目,预计明年开工建设。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年来,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我校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教学方面,今年校(院)共举办各类基本培训班次44期,共培训学员4253人次。在榆林干部网络学院平台共设置12个专题,共培训学员360人次,切实做到应训尽训。同时,充分挖掘榆林特色,广泛承接各类对外培训班,今年共承接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对外培训班13期,培训学员1267人次。科研方面,我校大力推进成果转化。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撰写调研课题,全年共有23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19项已结项。教师全年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发表于核心刊物《学习时报》。出版学术专著2部,有10项科研成果获奖。编印了2期《榆林论坛》,向市委市政府报送8期《送阅件》,其中有2期《送阅件》获得市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其他方面,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参与了“追忆峥嵘岁月铭记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主题观影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塞上先锋直播间”录制活动,为公众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质生产力在榆林等内容。开展“百队万人”志愿服务活动,做好“双报到”工作。组织教职工慰问社区贫困户、扫雪除冰、义务献血、志愿宣讲。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科研成果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智库作用发挥得不够好。现有的科研经费有限,且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限制,程序繁琐,导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高。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不足等问题。我校师资队伍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和导师,博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仅有1人。四、整改措施一是业务骨干带头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创新教学思维、提升科研能力,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为党校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是着力打造人才队伍,精准引才。按照教学培训对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紧扣党校发展现实需要,强化引才措施,不断蓄积发展动能。继续通过考试录用、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扎实推进教学培训一是完善教学培训体系。着力在培训对象上做到应训尽训、全员覆盖,在培训学制上做到长短结合、安排得当,在培训周期上做到常态开展、统筹有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二是丰富基本培训内容。树牢“课比天大”的理念,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核心课程、骨干课程、特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确保主体班次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70%,党性教育课程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20%。结合榆林实际情况打造具有榆林特色的课程体系,新挂牌现场教学点2个,探索使用新校区实训室。三是打造特色精品课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中心内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榆林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干部培训需求,注重课程的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努力打造出观点新颖可靠、案例典型精准、资料真实详细、阐述通俗易懂的一流课程。(二)全面加强业务指导一是加强统筹协作,推进党校系统建设。召开1次全市党校常务副校(院)长座谈会和1次全市党校业务指导座谈会,进一步落实《中共榆林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校(院)委会成员联系县级党校办法》,校(院)委会成员深入所联系县级党校调研指导不少于2次,帮助县级党校解决发展问题,畅通县市区党校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渠道,推动党校系统高质量发展。二是聚焦业务指导,全面落实基本培训。在教学、科研、人才等方面支持县级党校,助力县级党校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课程,形成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培养更专业的人才队伍。对县级党校落实基本培训情况开展调研,给予指导,协助统筹类县级党校举办一个月学制的培训班次。三是推进分类建设,提高系统整体合力。建立完善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台账和校(院)委会成员联系县级党校调研指导台账,指导县级党校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培训,确保县级党校分类建设提质增效。(三)严格推进机关党建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制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每月至少安排1次中心组学习,全年至少开展6次学习研讨,每名中心组成员交流研讨发言不少于2次。二是规范组织建设。优化支部建设,完成支部换届工作。充分发挥支部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开展灵活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各支部围绕自身特色,探索打造具有特色的党建品牌。三是筑牢意识形态防线。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组织领导,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纳入年度党建考核和述职范围,校(院)委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不少于2次。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四是打造模范机关。进一步深化在职党员干部“双考双评双报到”工作,积极主动联系社区,明确共建清单,确定服务事项,扎实开展活动。持续开展“百队万人”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机关党建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中的突出作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