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传媒中心(榆林日报社、榆林广播电视台)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沟通党和人民的联系,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激励民众的意志。制定、实施传媒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节目的出版、制播、运营和管理;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 |
住所 |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闻大厦(阳光广场南侧) | |
法定代表人 | 韩万胜 | |
开办资金 | 249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差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榆林市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014万元 | 321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传媒中心(榆林日报社、榆林广播电视台).公益 | 从业人数 5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中共榆林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开展工作:1.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加快向高质量迈进。中心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全面完成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阶段性整改,形成了一批管长远的制度举措,纠正了一批不规范做法,管党治党水平显著提升。举行第二次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和纪委领导班子,顺利完成机关党委、工会、妇联、团委换届,“党建引领、群团共建”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夯实。坚持将党纪学习教育与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深度融合,不折不扣完成学习任务,刀刃向内开展自查自纠,动真碰硬整改整治,揭短亮丑进行警示教育,形成了一批执纪监督制度机制,党纪学习教育进入常态化、长效化。制定出台了《榆林传媒中心党支部日常管理制度》,涉及支部“三会一课”“日常监督”“发展党员”等13项制度规范,对党支部日常工作进行标准化、流程化规定,机关党建工作更加规范科学。举办了庆祝记者节联欢活动,评选奖励了“十大采编之星”,有力引导采编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出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良好工作氛围。2.纵深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全国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传播领域新趋势和发展短板不足,印发了推进全国市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市级融媒体平台应用,加快实施全媒体智能化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电视二套改版等系列重点项目,试点建设稳步向前推进。下决心开展新媒体“瘦身”提质工作,整合注销9个新媒体账号,新注册“美在陕北”抖音号、“驼视频”视频号等账号,建成“一个地方平台+12个县级融媒号”的学习强国传播矩阵,全媒体总用户量达1850万,同比增长11%。持续开展全媒体技术练兵年活动,举办了4期实战型专题培训班,全媒体采编水平进一步提升。《技术赋能全媒生产数字助推智媒建设》被省广电局评为融合优秀案例,国内核心期刊《新闻战线》《中国广播影视》刊登了我中心融合改革做法,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影响力更加广泛。3.下势做好内宣外宣工作,宣传工作实现质效双提升。全年聚焦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媒体策划推出“温暖的回响”“聚焦新质生产力”等特别报道、系列报道,贯穿全年开设“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40余个专栏专题,为全市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了强力舆论支撑。坚持服务群众、差异发展的原则,倾力支持《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小红热线”“游说”“四嫂秒杀”“郝记者讲好故事”“小王说新闻”等融媒品牌发展,媒体联系群众纽带作用发挥更加充分。紧抓全市改革发展重大成就节点,坚持“一月一主题”推进外宣报道,在中省主流媒体发稿749条,其中在央媒发稿181条,创历史新高。积极主动与央媒合作,采编的《30名非洲专家点赞榆林治沙》等系列作品,在《中国日报》英文版和中省主流媒体注册的脸书、油管、推特等账号播发,开启海外传播篇章。成功举办“中国著名诗人榆林行”活动,出版了诗歌集《榆林颂》,有力宣传了榆林特色文化。4.继续实施“媒体+”发展战略,经营业绩表现稳健。成立经营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多地学习调研媒体经营创收工作,进一步优化调整了管理运营模式,强化了新新公司服务保障功能,经营承包方式与运营模式完成创新性转变,新旧模式实现平稳衔接。承办了榆林春晚、年货节、房车展、开学第一课、百日零违法挑战赛、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合唱比赛等众多活动,服务全市发展综合能力加速度提升。各经营板块经营项目持续健康发展,全年经营收入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取得的主要效益:持续推进移动互联网主阵地主渠道建设,不断加大本地化、可视化、短实新内容供给,主要新媒体账号用户量稳定增长,增量超150万。由我中心投资并参与摄制的电影《老腰鼓》入选省市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即将在央视六套上映。鼓励采编人员运用人工智能参与内容生产,推出“与光同行的人”“24节气”等系列公益片,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公益广告优秀传播机构。应广大读者需求,汇集《榆林日报》文化副刊近15年优秀作品的《榆溪文韵》正式出版发行,赢得文学爱好者广泛追捧。深入发掘陕北文化资源,推出文化公开课《晓得陕北》,人文纪录片《六楼骑街》获中国广播电视纪录片一等奖。自主编剧、导演、演出、录制的榆林首部少儿广播剧《榆宝林娃出发吧!》,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以产业化发展方向为目标,启动第四届文创大赛,作品“榆见美好茶具套装”获2024法国、意大利两项国际设计大奖,赛事质量显著提升。成立了榆林文化大数据(运营)中心,并开始实质性运营,有效助力我市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市级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对先进传播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软硬件建设投资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二是媒体经营创新不足,传统宣传及广告收入增长乏力,新的增长点仍然没有形成,经营造血功能功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四、整改措施:建成市级媒体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媒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持续深化市级融媒体平台应用,启用虚拟演播室,升级《榆林日报》采编系统,完成榆林广播电视台二套节目改版,全面提升全媒体采编制技术水平。建设媒体融合传播技术应用实验室,继续开展全媒体技术大练兵活动,加快5G、超高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传播技术的实战应用。全面理顺媒体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造血能力。发挥榆林传媒中心全媒体整合营销优势,积极推进经营模式创新,深耕“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探索开展个性化服务,实施“传播+活动+产业”融合开发,加快由做“广告”向做“服务”转变。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榆林传媒中心全国市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建设的收官之年。中心党委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求,以完成全国试点建设任务为目标,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先进传播技术手段运用,坚决扛起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策划推出一批系列主题报道,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舆论支撑。持续深化新闻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想方设法加大深度报道、监督报道、新闻内参报道,持续增加适合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传播的“短实新”内容供给,进一步增强市级媒体“四力”。紧盯全市改革发展重要成果,加大向中省主流媒体推送榆林好新闻力度,向外讲好榆林故事,传播榆林好声音。2025清爽榆林旅游季,举办全国百名短视频达人榆林行活动,全面宣传推荐榆林文化旅游。围绕榆林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制作纪录片、专题片、录制广播剧、摄制微电影。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报纸出版许可证证号:陕报出证字第003号《榆林日报》证号:陕报出证字第041号《三秦广播电视报·榆林版》有效期自2024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证号:第3327004号《榆林市广播电视台》有效期自2022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4年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选为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扶持项目优秀传播机构;2024年作品《隐形的魔法——大气压强》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大赛三等奖;2024年摄制的八集人文纪录片《六楼骑街》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纪录片初评一等奖。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