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镇安县> 镇安县大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镇安县大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发布时间: 2025-04-02 08:37
单位名称 镇安县大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    旨: 服务“三农”。业务范围: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动植物防疫和监管工作;开展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气象公共服务与灾害防御等工作;开展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业生产、合作经营、土地流转等农村工作;开展农牧、水利、林业综合服务工作。
住所 镇安县大坪镇红旗村二组
法定代表人 李先富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大坪镇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9万元 25.1万元
网上名称 镇安县大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一下几个方面工作:执行本单位章程及规章制度情况。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建立了相关的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召开决策会议5次,研究单位重大事项,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单位正常运行,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无违法违纪情况发生。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几项。1、粮食安全生产。粮食生产安全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6002吨,其中小麦821吨,玉米2854吨,豆类640吨,薯类1570吨,其他粮食作物117吨,为全县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2、农业产业项目发展。产业项目申报及验收工作:魔芋产业到户补助68户,76.6亩,3.83万元;烤烟产业3条烤烟路44.4万元,新建烟炉23座,维修烟炉30座81.93万元;发展羊肚菌种植8.32亩4.16万元;庙沟村陕西秦亨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木耳38万袋19万元;龙湾村香菇种植12.7599万袋6.3799万元。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镇人居环境实现持续改善,按照人居环境相关整治内容,12个行政村均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100%。(1)配备环卫保洁员96名,对过境公路、乡村道路沿线、砂河河道、集贸市场和房前屋后等进行了整治清理107处,清运垃圾23吨以上;引导和帮助群众重点解决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200余个问题。(2)深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四支队伍进村入户,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共编辑美篇15余篇,简报10余篇,发放各类倡议书50余份,发送宣传信息90余条。(3)改造门前屋后“五小园”,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进行全面整治,我镇3个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示范村通过县级验收。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下,深入推进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秸秆综合利用实现良性发展。4、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坚持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为主题,以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位为措施,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4年累计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次,受益327人。其中:在旗帜村组织开展蚕桑生产技术培训,参加培训共计57人;组织推进乡村振兴培训36人;参加2024年实用技术培训120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56人。5、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2024年共审批拆旧建新60余户,面积7471.28平方米;建设用地新建2户,面积367平方米。配合县农业执法大队参与占地执法1次。6、撂荒地整治工作。按照县农业局要求,2024年我镇组织12个村对辖区内耕地进行了全覆盖、地毯式排摸,对摸排中发现的撂荒地,一边进行了详细登记,一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研判,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计划和措施,截至2024年底,全镇对辖区内发现的撂荒地均动员群众种植了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三、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年来,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社会效益。通过政策扶持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新增本地就业岗位80个,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指导成立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体协商机制解决土地流转纠纷等矛盾3起,推动村民自治向规范化发展。农技员常态化驻村服务,累计走访农户1500户,建立“需求-响应”台账,群众对政府满意度提升至92%。2、经济效益。闲置资产盘活。改造废弃校舍、厂房建成3处共享农资仓库,降低农户仓储成本40%,年节约资金10万元。协助农户投保特色农产品保险,参保面积达8000亩,灾害赔付率提高30%,稳定农民生产信心。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部分偏远地区服务覆盖不到位。2、信息化水平不足:农业数据平台建设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大数据对生产的指导作用。3、农户参与度不均衡:部分年轻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传统种植观念仍占主导。五、整改措施。1.充实技术力量,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专家协作机制:通过招聘、选调等方式,吸纳农业技术、植保、畜牧等领域专业人才,重点补充偏远地区服务站人员缺口。并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邀请专家定期驻站指导,形成“专家+农技员”服务团队。2、针对“信息化水平不足”的整改措施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开展信息化培训:组织农技员学习数据分析和平台操作,每季度开展1次专题培训。与气象局、水利部门对接,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至农户手中。3、建立激励机制,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对主动学习技术的年轻农户给予种子、化肥等物资补贴,评选“技术标兵”并颁发证书。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加入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降低学习成本。六、下一步工作计划。强化队伍建设,引进农业技术专家,联合高校开展定向培训,提升服务站专业化水平。建立“专家+农技员+农户”联动机制,下沉服务重心。推进数字化建设,搭建农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土壤监测、气象预警、病虫害防治等数据资源。推广“智慧农业”试点,引导农户使用物联网设备提升生产效率。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开展技术科普,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