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安康市> 安康市气象服务中心

安康市气象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01 21:06
单位名称 安康市气象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科技服务。业务范围:12121、手机短信、报纸、电台、网站、微信微博等公众气象信息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平台及软件开发;专业气象服务和技术研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应用及技术服务;雷电灾害调查鉴定。
住所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巴山东路31号
法定代表人 潘步兵
开办资金 36.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安康市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6.6万元 40.19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在安康市气象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全面落实“3161”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建立了清单台账。落实“一过程一策”机制,录制天气解读和防御宣传科普视频11期,通过专家解读和首席说天气等多种形式及时主动发声,回应社会关切。(二)聚焦气象预警信息快速靶向发布,实现预警对象“精准化”。分类收集更新预警接收责任人5098人。联合相关单位做好妇女、儿童、工会职工等社会群众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联合市邮政管理局向75名邮政行业管理人员提供预警信息,为全市1640名快递小哥开通“陕西气象”APP专属使用权限。(三)强化联动联防,重点做好行业气象服务。全力保障汉江流域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水电、机场、供电气象服务系统稳定运行。联合公安、交通部门完善高速、国省干线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为高交集团安平、安川、白泉分公司、西康高铁各项目部提供精细化行业气象服务。(四)公众气象服务准确及时。安康气象微信公众号关注粉丝9981人,2024年制作推送微信文章12期,安康气象微博(新浪)粉丝17.8万人,2024年发送微博信息1825期,安康气象抖音粉丝1946人,均运行正常。通过省突系统共发布气象预警信息186期,其中暴雨预警信号46期,高温44期,雷雨大风44期,道路结冰41期,大雾7期,寒潮2期,大风2期。通过移动短信平台发布雨情信息、重要天气报告、短时临近预报等决策服务短信7.6万人/次。向订制用户发送气象服务信息160万余人次。按时报送应急气象服务工作日报告和总结114期,均未出现差错。12121电话拨打量976664次,气象短信订制用户达1.9万。(五)积极推动“安康气象君”慢直播平台建设。“安康气象君”慢直播于2024年4月上线开播,粉丝2600人,点赞3.1万人次,在微信“安康气象”视频号、抖音号实时直播,已成为对外宣传安康气象的重要渠道之一。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加强与交通、生态环境、旅游、林业、通信等部门合作,围绕西康高铁等地方重大工程项目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并为行业用户提供精细化服务产品,签订专业气象服务合同5个共计26.5万元,实现了安康专业气象服务突破发展。(二)强化科技支撑,聚焦能力提升,以汉江流域智慧气象服务系统为抓手,实现了气象要素实时监测、气象服务产品自动推送、气象灾害自动报警、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发布,更好满足不同行业用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该系统已在安康市应急管理局、安康市水利局、安康水电厂等单位投入业务运行,落实项目合作经费20余万元。(三)强化与应急、地灾等部门深度合作,优化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启动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230余人次,临灾预警叫应超5500人次,制作发布精细化气象服务材料693期,确保2024年全市安全度汛,实现“零伤亡”。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气象声讯业务系统服务器已使用12年,严重老化,急需更换。二是气象服务覆盖面还不宽,存在服务盲区,还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专业气象服务核心能力有待加强,精细化程度不高。(二)改进措施:一是请求安康市气象局采购一台气象声讯业务系统服务器。二是开展高级别天气预警靶向发布和“闪信”强制推送工作,有效解决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建立上下联动的资源统筹调配、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先进技术应用等发展机制,打造精细化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产品。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健全精细气象服务系统。发展基于影响、场景和风险气象服务技术,建设一体化智慧气象服务业务支撑平台。(二)构建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不断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三)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及时性和精准度,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