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城区> 咸阳市渭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咸阳市渭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01 20:16
单位名称 咸阳市渭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人民健康提供疾病预防控制保障。组织实施全区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对策和措施、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及疫情报告、处置疾病控制领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承担全区卫生检验、监测和健康查体等任务、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住所 咸阳市人民东路72号
法定代表人 赵锋
开办资金 202.7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咸阳市渭城区卫生健康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42.89万元 439.19万元
网上名称 咸阳市渭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3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一)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及报告管理。全区14个网报单位运行正常,及时审核率100%;2024年渭城区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1309例(含新冠757例),丙类5种3615例,甲类无发病,发病率为1099.56/十万。坚持“日监测、周研判、月评估”工作机制,强化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对苗头事件及时预警。全年甲、乙、丙类传染病均无爆发和突发疫情。结核病管理。通过细化量化结防专干质控考核、加大筛查和宣传力度等方式,及时发现可疑患者,有效控制传染传播,特别是加强对学校结核病健康体检、新生入学筛查指导,辖区内结核病高发院校PPD筛查做到全覆盖。艾滋病防控。坚持“监测检测、宣传教育、随访关爱”联动发力,不断扩大艾滋病抗体检测覆盖面。艾滋病、丙肝抗病毒治疗各项工作均已达标,综合排名居全市前列。辖区现有艾滋病自愿咨询门诊7家,扩大检测点10家,全年共进行HIV初筛检测97964人次,自愿咨询检测977人次。超前完成国家艾滋病监测项目中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监测及孕产妇丙肝监测两项监测任务(任务量分别为400人、1000人)。(二)免疫规划工作全面推进。疫苗接种率提升。指导全区27个城区预防接种门诊和2个犬伤处置门诊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推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及时接种各类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95%以上。强化疫苗宣传推广。加强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宣传和推广,指导14个接种门诊开展网上hpv疫苗预约接种工作,截至目前,全区九价宫颈癌疫苗首针接种3171剂次,累计接种17000剂次。补充免疫筑屏障完整。全区脊灰疫苗补充免疫接种率达到98.96%;乙肝疫苗及含麻疹类疫苗补充免疫接种率均为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率达到97.21%。惠民接种为民办实事。流感、23家肺炎、二价宫颈癌疫苗的接种率显著提高,有效降低了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规范开展AEFI监测与报告。妥善处理异常反应,累计报告10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率达100%。(三)慢性病及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扎实开展。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通过深入进行指标分析、协调多方开展信息交换、定期培训指导、开展各类主题宣传等方式努力提高三大因素监测(死因、肿瘤、心脑血管)及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各项工作指标向前推进。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区累计建档人数1175人,在册患者人数1069人,除报告患病率外,在管患者规范管理率92.24%、面访率95.70%、体检率80.36%、规律服药率88.31%、精神分裂症服药率97.17%、精神分裂症患者规律服药率90.03%、体检率80.36%,均已达到国家要求。渭城区成功获评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建设、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加强慢病监测与干预、构建全方位健康支持环境等措施,2024年渭城区成功获评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荣获全国第九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铜牌健走示范区、促进县区一等奖、百强健走示范区;全省组委会综合奖项金牌、健走竞赛奖项二等奖、健走促进奖项一等奖、健走新秀奖等多项荣誉,疾控中心获得国家级优秀健走促进单位奖;4名同志荣获国家及省级个人单项荣誉。(四)公共卫生检验、监测能力逐步提升。全年实验室共检测监管场所、自愿检测人群艾滋病、丙肝、梅毒1960人份,CD4及病载300余人次,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样本1000人份,布病20人,通过外派学习、积极参加省市培训、加强安全管理等方式加快实验室能力提升,顺利完成省市级盲样考核及传染病实验室考核工作。完成18个监测点生活饮用水、10家企业职业卫生、10所学校学生常见病、病媒生物、地方病及寄生虫病等多项监测工作;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处置及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共收集到食源性疾病报告967例,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2024年我区无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五)培训指导工作不断强化。对辖区医疗机构持续开展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疟疾、布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感等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控业务指导180余次,召开业务类培训会15次,培训人员500余人次,辖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六)健康教育深入人心。通过宣传栏、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全年结合各类卫生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咨询及宣传活动30余次,累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6万余份,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33634小时,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293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316次,受众群众15780人;开展健康咨询活动647次,受众群众约6万人,公众号等新媒体更新健康科普图文信息208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活动,健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我区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9.09%。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推行综合目标管理,拓宽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以防病为中心的疾病控制、预防性卫生检测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区疾控中心充分发挥职能,规范和强化免疫预防服务,提高常见传染病、地方病、检验监测和预防控制能力,成为我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心,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满足政府和群众对预防保健工作的要求和需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存在问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还在存在着宣传教育针对性不强,内容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群体健康知识需求的问题,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二是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日常工作中对各类常见传染病也做到了及时有效应对,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缺乏既懂医学又懂管理的多领域知识人才,与综合医院的沟通和协调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使得应急工作疲于应对。三是检测能力薄弱。实验室设备相对老旧、检测能力及经验不足,距上级对疾控实验室应开展的项目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四、2025年工作谋划展望新的一年,疾控中心将继续围绕保护人民健康这一核心任务,扎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加强党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疾控中心的中心工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加强党支部建设,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引导党员在业务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为疾控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积极推进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医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对医防融合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提升服务与防控水平。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业务培训,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固化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做法,完善传染病防控长效机制。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充分利用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动态监测疫情报告信息,加强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实时更新与查询。健全公共卫生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建立沟通反馈、定期会商、信息互通等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培训等方式,加强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与信任。三是深化疾病防控工作。进一步优化免疫规划策略,提高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加强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机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健康行为形成,加强肿瘤、心血管病等重点疾病筛查和干预力度,提供全面、连续、个性化的慢病管理服务。四是提升公共卫生安全监测能力。加强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完善实验室检测体系。积极对接区发改、审批局等相关部门申报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功能提升项目;通过内部培训,外部交流等方式提升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强实验室内部团队协作和沟通,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适合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与辖区医疗机构检验科联合开展相关检验检测服务,提高传染病病检测能力,以有效应对传染病以及食品、环境等健康危害因素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号:PDY00015961040411J1009有效期:2023年10月07日至2028年10月06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无涉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2024年无涉及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