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协调全市社科界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工作,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实施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的招标、立项、评审及成果转化工作;组织开展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奖及推广应用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榆阳区开发区市委办公楼521室 | |
法定代表人 | 杨成林 | |
开办资金 | 5.4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45万元 | 5.2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益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市社科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宣传思想工作重点,社科理论研究、社科普及、社科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全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一、开展业务活动(一)立足服务中心,深入开展社科理论研究1.联合省社科联组织开展社科专项研究。围绕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发展思路,社科联积极参与省社科联合作研究项目,联合设立“2024年度榆林市社科研究项目”,发布《榆林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对策研究》、《新时代榆林市县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发展的路径研究》等16项课题指南,经专家评审研究立项30项课题。2.积极开展市级社科专项研究。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榆林市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研究,发布《关于2024年度榆林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申报的通知》,组织市直各单位、各县区研究机构申报,共收到62项课题,经专家评审会评审共立项30项课题。3.积极组织申报省社科联社科规划项目。2024年组织市级院校和研究机构申报省社科联课题,立项26项。4.编辑出版社科理论研究成果。为推动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运,与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榆林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果选介》,收集整理2023年研究成果27篇,宣传工作典型案例13篇。(二)立足服务群众,广泛开展社科知识普及1.动员组织社科普及基地开展科普宣传。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榆林市社科普及活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通过项目化运作的形式,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社科普及宣传。各县区宣传部和市级社科类社团以社科普及讲座、展览展演展示、广场咨询服务、社科互动体验等多种多样科普宣传方式申报项目,经专家评审立项《传承陕北文化,尽享“社科盛宴”文艺演出活动》《维护网络安全,共建绿色葭州》等10项科普项目,开展各类宣传普及活动30余场。2.积极申报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项目。按照省社科联《关于申报2024年度陕西省社科普及资助项目的通知》,组织榆林学院和市级科普基地申报省社科联科普项目,其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等3项活动获得省社科联资助支持。3.策划开展科普主题活动。开展以“科普进校园点燃科技梦”为主题的科普活动,由社科联主办,市家研会承办,走进校园组织开展科普咨询活动,累计举办10余场活动。(三)立足服务社团,加强社科队伍建设1.开展学会党建调研工作。为推动我市社科类学会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根据《关于开展学会党建工作摸底调研的通知》要求,对所属榆林市营养协会、榆林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榆林市心理学研究会等团体会员的党建工作进行了摸底调研。2.指导社科类社团换届工作。根据社科类社团管理办法,对所属团体会员家庭教育研究会和榆林市营养学会的换届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一年来,我们与省社科联合作的26项研究课题均正式出版,印刷出版成果800余册,向全市106家单位和市级领导赠阅,进一步推动社科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引导社科理论工作者和高水平研究团队为破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智力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达到了预期效果。(二)进一步加强了我市社科知识普及工作,10项科普项目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普及活动30余场,夯实了开展经常性社科普及工作的基础力量,通过项目化运作的形式,围绕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进行普及,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榆举办专题讲座,根据不同受众人群的不同文化素养和不同需求,向群众宣传普及《民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社科类知识,不断提升社科普及影响力。收到社会大众广泛好评。(三)编纂《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榆林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果选介》,深入剖析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合作。促成系列研究成果落地,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强化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社科领域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在一些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同时,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激励措施。年轻学者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有待进一步拓展,导致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创新活力不足。(二)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虽然取得了不少学术研究成果,但在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社会应用方面存在欠缺。部分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转化的渠道和机制不够畅通,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和推广手段。四、整改措施(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青年学者的扶持力度,设立青年科研基金,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人才待遇,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二)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等的沟通协作,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推动学术成果与实际应用的对接。加强对成果转化的指导和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应用研究,提高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转化性。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成果转化成功的项目给予奖励和扶持,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做好常规工作。一是继续开展年度社科专项资金规划课题申报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广泛征集课题指南,组织全市社科工作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二是对2024年立项的30项思政课题开展结项验收工作。三是组织各研究机构申报2025年省级项目20项,指导全市社科工作者积极申报中省社科项目,争取在立项课题的数量上取得新突破。四是继续组织社科普及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二)做好2025年社科联的创新工作和重点工作。一是“联”好理论工作者,做好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通过用好党校、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等平台,召开理论研讨会和主题征文活动。二是“联”好相关科研力量,着力强化决策服务的能力。通过参与省社科联合作研究项目,有针对性地发布联合课题,指导各类学术组织、研究机构、高校团体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三是“联”好社科普及资源,努力打造榆林科普品牌。充分发挥好各成员单位特别是社科普及基地的作用。创新社科普及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大力推进“榆林科普学堂”新模式,向群众宣传普及《民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社科类知识。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