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

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

发布时间: 2025-04-01 14:34
单位名称 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环境保护提供监测,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技术咨询及人员培训。
住所 榆林市经济开发区兴达路环保大楼
法定代表人 纪聿功
开办资金 3042.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533.6万元 3041.9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公益 从业人数  4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8月8日变更了法定代表人,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按照省、市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科学谋划,以空气、水、土壤、辐射和农村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为重点,积极完成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监测、环境应急监测、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等任务,全年出具39139个有效监测数据,268份监测报告,为全面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做好各项例行监测工作。一是大气环境监测。每日发布4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点位空气质量预测预报,1个沙尘暴点位(逢沙必测)、2个酸雨点位(逢雨必测)、4个降尘点位(每月必测)的常规监测;完成榆林城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57种PAMS物质+非甲烷总烃)手工监测;完成延安市25个省控空气自动站交叉运行维护工作。二是水环境质量监测。完成每月一次中心城区3个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39项及1个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65项水质常规监测;完成19条河流2个湖库31个断面(省控16个、市控15个)25项地表水水质常规监测;完成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采测分离82个工单1284个样品分析监测工作;配合省站开展省控断面水生生物eDNA监测;完成18个县级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5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站数据审核工作;完成了全市12个“十五五”国考断面调整基础资料填报,监测比对、现场核查等工作,完成了小壕兔乡土壤、地下水调查监测等工作。三是土壤和农村环境质量。每季度完成12个农村环境质量土壤监测和6个县区7个村庄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开展51家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监督监测;完成国家网土壤榆林境内3个一般风险点采样工作。四是重点排污单位执法监测。完成涉水重点排污单位24家、涉气30家、涉土壤5家的执法监测;配合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开展日常执法监督监测。五是声环境质量监测。完成榆林城区10个功能区噪声点、30条交通道路噪声和105个城市区域网格噪声点的监测。六是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完成1个辐射空气自动站点、1个地表水、3个饮用水源地、1个土壤环境的现场采样工作;完成1个宇宙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点位及5个环境电磁辐射点位的现场质量监测。七是环境专项监测。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榆神工业园区和榆横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神木市环境健康风险监测点监测;每周两次完成中心城区新冠病毒污水评估采样工作。八是环境信息定期公开。定期公开空气、地表水、水源地监测数据,及时向国家信息平台上传重点排污单位执法监测数据信息。(二)严守检测数据质量“生命线”,切实提高检测数据质量。组织制定《2024年榆林市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案》;修订完善质量管理手册等体系文件,发布实施了《体系文件(第九版第3次修订)》;积极参加国家总站、省质量认证认可协会的能力验证考核4轮,结果全部满意;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网能力验证优秀单位;对县级站开展12期环境监测技术帮扶培训;对7个有资质的市县区监测站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对委托的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现场质量监督检查。(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与治理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监测体系。今年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引进先进监测仪器设备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便携式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等25台套;组织全市54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省持证上岗考核;组织市站监测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证考试。(四)抓实政治理论学习,筑牢政治基石,稳固思想导向。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2024年党员学习计划》及党员干部个人学习计划,将党纪学习主题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党员干部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效果,确保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党纪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党支部将其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科学制定工作方案,迅速且有序地启动部署,周密地组织学习,并优化工作团队,强化政策执行力。采用“集中学习+个人学习”、“线上+线下”、“学习+研讨”结合的模式,组织党员深入学习《条例》等学习内容,使党员在学习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纪律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教育。今年,我们开展了16次集体学习,4次交流研讨,领导讲党课3次。二、取得的主要效益按照中、省下发2024年度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方案,不折不扣做好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例行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社会效益:1.今年我站对土壤与沉积物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检测能力(37项)进行扩项;目前已达到9大类165项373个参数的监测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2.今年我市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中获得综合比武团体二等奖、专项比武团体二等奖。3.今年11月开展“青年优秀干部轮岗”试点工作,将重点岗位青年优秀干部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试点工作,学习并掌握各个科室业务的流程、运转及所需技能。全面提升青年干部综合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4.12月12日举办了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培训会,对市县两级监测机构的全体在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5.今年4月,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出台了《榆林市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社会环境监测服务领域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6.今年3月我站参与开展了陕西省环境介质痕量污染物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课题名称为“神木市兰炭产业特色园区痕量污染物和VOCs排放监测及控制技术开发研究”,由榆林学院与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联合申报,为市级重点项目。(二)经济效益:我站会同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榆林学院及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共同申报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现已获得生态部的批准。站点采用一个主站加9个支撑站的模式,有长期从事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专业研究的10个相关科研站点和90名调查监测专业人员参与其中,涵盖生态、植物、土壤、微生物、植被修复、水土保持、土壤侵蚀等10余个专业研究方向。三、目前存在的问题2024年,虽然我站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环境管理要求逐步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全市环境监测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认识上还有差距。现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在县区级表现的更为突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没有下功夫、出实招。二是基础能力有差距。市县两级监测机构在基础能力建设上普遍存在短板,县区问题更多。市站的实验室因为建设时间过久,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实验室发展的需求。县区监测站普遍存在资质认定提升不足,个别县区甚至出现资质萎缩的情况。监测人员的流失对监测机构的冲击尤为巨大。四、整改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提高能力建设。二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技术骨干。三是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锤炼一支敢担当、勇作为、重落实的环境监测队伍,积极争取提高人员待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监测人员稳定性五、下一步工作计划2025年,我站将进一步深入落实《关于推进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持续加强统一监测管理完善优化我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绩效评估办法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指南,评估结果纳入对各县市(区)监测站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考核。加强能力建设,加快补齐能力建设短板和弱项,建立健全监测与排污许可、执法、应急协调配合机制,除完成市级监测事权任务外,加快满足市级执法监测、应急预警等支撑需求,同时做好对县级监测机构开展质量监督检查、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二)持续提升监测支撑效能加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与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协同监测和质控,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三)持续强化监测数据质量贯彻落实《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管理规定》,完善数智化管控手段,加快实现市县级和社会监测机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力争实现监测活动全流程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管理。(四)持续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按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指南和精准支撑需求,提前谋划现代化监测体系的重点建设项目,积极申请各类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新污染物监测能力。(五)持续完善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快省控环境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智能化改造,具备数据有效性自动审核、人员操作规范性智能识别、数据篡改报警留痕和人机交互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