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01 14:22
单位名称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动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参与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的信息与数据;引导和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市场推广以及对外合作交流活动。
住所 榆林市榆阳区刘官寨南
法定代表人 张春燕
开办资金 75.25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预算
举办单位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5.25万元 626.35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8月9日变更了法定代表人,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开展工作(一)大力开展试验示范工作1.新品种引进试验:为满足不同区域的种植需求,提升马铃薯品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本年度依据南部山旱地、北部风沙草滩区、西部白于山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在全市范围内精心设立了7个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达400亩。在品种引进方面,广泛收集国内外具有潜力的新品种,累计引入16个新品种进行试验。在南部山旱地,重点对陇薯7号、晋薯16号、青薯9号等品种进行试验,表现出产量高且耐旱性佳的特点。在北部风沙草滩区,露辛达、沃土5号、希森6号等品种表现出色,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其薯形美观、口感好,深受市场欢迎。在西部白于山区,冀张薯12号、陇薯7号、后旗红等品种在产量和节水性能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实现较高的产量。通过这些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为不同区域的种植户提供了更多的品种选择,有助于优化全市马铃薯品种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2.“定西模式”旱地覆膜试验:为提升旱作马铃薯栽培水平,积极引入“定西模式”,并在清涧、子洲、吴堡、靖边建立了4个“春覆膜”“秋覆膜”试验基地,总面积共200亩。在试验过程中,对覆膜时间、覆膜方式以及配套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5月播种前,通过对土壤墒情的监测发现,秋覆膜土壤墒情比露地高约10%。这一优势使得秋覆膜马铃薯在生长初期能够获得更充足的水分,为后期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从产量数据来看,采用“定西模式”覆膜栽培的马铃薯平均亩产较传统栽培模式提升约20%。这一显著的增产效果表明,“定西模式”在榆林地区的旱作马铃薯栽培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提高旱作马铃薯产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3.早春设施栽培试验:为提前马铃薯上市时间,提高生产效益,在榆阳区小纪汗建立了40亩以夏波蒂、希森6号为主的马铃薯早春温室栽培试验基地。在设施建设方面,采用先进的温室结构和配套设备,确保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能够满足马铃薯生长需求。在栽培技术上,制定了专门的早春栽培管理方案,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该基地的马铃薯较露天栽培模式提早1个月上市。由于提前上市,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使得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经核算,该基地的马铃薯效益较露天栽培模式提升约35%。这一试验成果为马铃薯种植户提供了一种新的增收途径,也为全市马铃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二)积极推进绿色生产实践1.省级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以“破解特色产业难点赌点问题、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原则,在榆阳、靖边积极开展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绿色生产技术措施。首先,选用高产优质脱毒种薯,从源头上保障马铃薯的生长质量和抗病能力。其次,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马铃薯生长提供长效的养分支持。同时,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菌剂,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在马铃薯收获后种植冬小麦,通过轮作倒茬,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通过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了1200亩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区。在示范区内,产量达到4.5吨/亩,较周边区域(对照)增产12%。同时,通过节本增效措施,实现了节本增效10%,马铃薯水分利用率提高5%。此外,通过对农户的满意度调查,服务满意度达90%。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当地马铃薯种植户提供了可借鉴的绿色生产模式,还示范带动了周边1万亩马铃薯生产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2.市级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项目:在榆阳、靖边、神木、清涧、横山建设了5个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基地,总面积共计2100亩。在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重点推广增施生物有机肥、有机水溶肥、微量元素、生物农药等技术。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水溶肥,提高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地力。同时,合理使用微量元素,满足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各种营养需求,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减药增效。经过一年的实践,示范区马铃薯平均亩产量达到4.6吨,较周边区域(对照)增产15%。在成本节约方面,亩节约化肥成本450元,亩节约化学农药成本50元,实现节本增效12%。通过对示范基地周边农户的调查,服务满意度达92%。该项目的实施,辐射带动了周边5万亩马铃薯绿色生产,为全市马铃薯产业的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社会效益1、保障粮食安全:这些马铃薯不仅满足当地居民食用需求,还为周边地区提供充足粮食供应。在应对突发情况或粮食市场波动时,稳定的马铃薯产量能起到重要缓冲作用,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供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促进就业增收:马铃薯产业发展涉及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3、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广多样化种植模式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园区内引进蔬菜、水果、小杂粮等新品种,并展示多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种植观念,拓宽农业产业发展渠道,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二)经济效益​1、产量与产值提升:全市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1278.65千克,较去年提升8.99千克,总产量约22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较以往有显著增长。2、成本节约与效益增加:在绿色生产项目中,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合理施肥用药等措施,实现了成本节约和效益增加。例如,在市级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项目中,示范区亩节约化肥成本450元,亩节约化学农药成本50元,节本增效12%。省级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也实现节本增效10%,这些成本节约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提高了种植户和企业的利润空间。​3、品牌价值与市场拓展:通过制作75万个规范化的“榆林马铃薯”品牌包装袋和5万个包装箱,并分发给有影响力的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经营主体,统一了品牌包装,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土传病害加重。由于我市种薯监管体系不完善,外调种薯质量监管不到位,经营主体过分追求高收益,忽视轮作倒茬,导致马铃薯疮痂病、粉痂病、早疫病、黑痣病及腐烂茎线虫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2、是专项资金短缺。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倒茬轮作、贮藏库建设、南部小型机械引进、旱作马铃薯覆膜技术引进等项目缺少专项资金扶持,同时,马铃薯产业链缺乏资金支持,链主企业积极性不高,导致“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推进缓慢。3、加工支持政策匮乏。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以作坊式和小型加工式为主,产品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引进从事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高端食品生产的大型企业。四是理论学习缺乏创新。集体学习照本宣科方式较多,精研细读、集中研讨开展较少且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四、整改措施1.在种植端,针对品种布局分散问题,依据不同区域生态特征,在北部风沙草滩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精准推广适配高产品种与耐旱品种,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每月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班,组建技术帮扶小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计划一年内实现80%种植户技术培训覆盖。2.加工环节,鼓励企业升级设备,给予10%-20%设备购置补贴,推动50%淀粉加工企业三年内更新设备,提升淀粉提取率,同时完善质量管控体系,市场监管部门每月抽检不低于20%。3.品牌建设方面,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宣传,加大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广告投放,积极参展提升知名度,成立品牌保护协会打击假冒伪劣。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加快推广马铃薯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一是应用已有连作障碍防治技术成果,从马铃薯拌种、底肥、播种喷施、中耕、滴灌等重要环节,施用腐植酸微生物菌剂,利用微生物菌分泌物抑制马铃薯疮痂病、粉痂病、腐烂茎线虫等土传病虫害。二是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针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等特定病害,通过使用生物农药部分替代化学农药,在马铃薯生长关键节点开展统防统治。三是加强土传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全面普查疮痂病、粉痂病、黑痣病、腐烂茎线虫病等发生面积,摸清发病规律,引进筛选或研发抗病品种、防控药剂,明确最佳施药时期与施药方法。(二)加快推动旱作马铃薯提质增效。一是提升旱地马铃薯机械化水平。引导旱作区新型经营主体,购买适宜在丘陵区小地块作业的整套马铃薯机械设备,包括播种机、中耕机、收获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二是推广马铃薯覆膜栽培技术。覆膜技术具有保墒、抗春旱、提地温和增强作物逆境的能力。在南部丘陵沟壑区、西部白于山区建立马铃薯“秋覆膜”、“顶凌覆膜”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切实提升旱地栽培水平。三是推广旱地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结合高标准农田和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在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建立旱地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示范基地。(三)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对外集中主推“榆林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制定榆林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引导授权企业使用榆林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标识元素,规范化统一包装,培育知名企业品牌,实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体化发展,提升榆林马铃薯知名度和竞争力,增强品牌效益。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