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府谷县> 府谷县古城镇农牧综合服务站

府谷县古城镇农牧综合服务站

发布时间: 2025-04-01 08:36
单位名称 府谷县古城镇农牧综合服务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辖区内农户提供农牧业方面的综合服务,主要承担农牧业生产指导和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牧业资源保护、政策宣传、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职责。
住所 府谷县古城镇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 赵艳
开办资金 1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府谷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万元 10万元
网上名称 府谷县古城镇农牧综合服务站.公益 从业人数  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开展的具体业务1.技术培训与指导:组织开展了多场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畜牧专家授课,内容涵盖牛羊养殖、生猪饲养、家禽养殖技术以及动物疫病防控等,累计培训养殖户2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余份同时。深入养殖场(户)开展实地指导,帮助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推广科学养殖方法,有效提高了养殖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2.良种推广与繁育:积极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引进优质种羊50只、种猪20头,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加速良种繁育,优化了古城镇畜禽种群结构,提升了畜牧业整体质量。3.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全年累计免疫各类畜禽0.05万头(只),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确保了古城镇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同时,加强动物检疫监管,全年检疫畜禽产品15吨,保障了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4.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结合古城镇农业种植实际,举办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180人次,重点推广玉米、马铃薯、谷子等农作物的高产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5.新品种引进与试验示范:引进玉米新品种3个、谷子新品种2个,开展试验示范种植50亩,通过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古城镇种植的优良品种2个,为农民提供了科学选种依据,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6.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累计下乡服务60人次,服务面积达到12000亩,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7.养殖设施建设与改造:协助养殖户新建标准化养殖场1处,改造提升养殖场3处,完善了养殖场的圈舍、防疫、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养殖环境和生产条件,推动了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8.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协助修建灌溉渠道2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00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9.农机具推广与服务:推广新型农机具5台(套),开展农机具维修保养技术培训2期,培训农机手6人次,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和作业质量,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10.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建立了农牧业市场信息收集发布机制,定期收集发布畜禽、农作物产品市场价格信息、供求信息,为农牧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牧民合理调整生产结构,规避市场风险。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1.农牧民收入增长:通过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古城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3万元,同比增长5.5%,同步于全县平均水平。在畜牧业方面,通过良种推广和疫病防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例如,新引进的优质种羊和种猪显著提高了繁殖率和出栏率,平均每户养殖户增收超过5000元。2.产业附加值提升:服务站推动了农牧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中粮集团等企业合作,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销售,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附加值。3.集体经济壮大:通过协助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和农田水利设施,古城镇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加。例如,新建成的标准化养殖场每年为村集体创收超过10万元,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就业和增收。4.技术普及与人才培养:全年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0余场,培训农牧民超过3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余份。通过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农牧民的科学种养水平显著提高,为古城镇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5.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减少了农药、化肥和兽药的使用量,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例如,通过推广秸秆还田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6.乡村振兴与社会和谐:通过发展特色农牧业产业,古城镇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外流,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技术推广难度较大:部分农牧民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弱,导致一些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技术推广难度较大,推广进度缓慢。2.资金投入不足: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等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部分项目的实施和推进。3.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随着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有限,且知识更新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农牧民多样化、专业化技术服务需求。四、整改措施1.强化技术培训体系建设针对部分农牧民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弱的问题,我们将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业技术培训体系。一方面,邀请专家开展集中培训,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并推送简单易懂的视频教程,方便农牧民随时随地学习。同时,开展“技术下乡”活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养殖场,进行一对一指导,确保新技术落地生根。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探索建立农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此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共同推动农牧业项目的实施,缓解资金压力。3.充实人才队伍,提升专业能力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和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我们将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畜牧、种植、农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入服务站。同时,鼓励现有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内部学习研讨,提升专业素养。此外,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4.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健全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确保服务高效、精准。加强与农牧民的沟通联系,通过定期走访、设立服务热线等方式,及时了解农牧民的需求和困难,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同时,建立服务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农牧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内容,提升服务满意度。5.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政策的宣传,提高农牧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激发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加强对农牧业发展成果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创新技术培训方式,结合农牧民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2.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等项目的投入,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3.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内部培训等方式,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升站服务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古城镇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