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兴平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忠诚、服务于人民的科技事业,确保科技资源统筹发展。编制统筹全市科技资源发展规划,开展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提供政策、项目、技术咨询及合同认定、科技成果推介、业务培训等。 | |
住所 | 兴平市县门东路27号院内3号楼 | |
法定代表人 | 黄文武 | |
开办资金 | 1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兴平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万元 | 1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兴平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主要工作(一)加强政策出台宣传营造良好科创氛围出台了《中共兴平市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决定》和《兴平市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奖励激励办法》,市财政列支科技专项资金500万元,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二)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引进培育高端人才2023年底科技局恢复一年后后,培养工作员人4名,将科技局队伍充实至16人;全市高层次人才192人、新增科技特派员55名、培养科技经纪人73名、申报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成立人才专家工作站4个、“科学家+工程师”队伍3支、申报三秦英才项目特支区域科技创新人才3人、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青年科技型新星1人。(三)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企业集群质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4家、高新技术企业公示38户,上述数据分别同比增长17.5%、23.5%,同比增长显著,科创实力不断增强。(四)研发投入经费持续增长切实做好2022年度规上企业R&D经费投入促进工作,提高R&D投入质量,我局认真组织,多措并举保障研发经费支出科学精准入统;兴平市2024年研发投入8.49亿元(强度1.27%),保持稳定增长。(五)“三送一解”服务工作效果显著对域内200余家企业进行了“大摸排、大走访”,解决企业诉求、激发企业创新需求、宣传科技政策;开展企业培训,宣讲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程序,指导企业技术合同签订流程及企业研发投入业务培训;开展了“科技之春”“四下乡”等活动。(六)科技孵化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搭建科技创新平台4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咸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咸阳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301”科创载体3家;新签约招商引资总投资为5000万元的年产30000方水泥构件加工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设立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兴平分中心,重点推介了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514厂)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镁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镁铝合金加工件成品率提高技术成果对接”、陕西红十月发展有限公司与西安石油大学的“再生润滑油脱色及功能指标改善技术研发”等20余项成果转化,技术交易5亿元;并通过培训形成了具有兴平市特色的“政府嵌套型”科技经纪人队伍。产生社会效益我市资源统筹中心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年我们将各种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合理配置,这样既能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又能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心还推动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而在经济效益方面,中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它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存在问题一是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虽然在不断提升,但还是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科技资金赋能需求,科技局能够支配的资金偏少,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激发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力度不够,导致创新活力不足;二是兴平科技局新组建,多为科技工作新兵,科技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四、及整改措施一是积极促进《兴平市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奖励激励办法》审议和出台,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为兴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二是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发挥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兴平分中心作用,开展科研项目路演、成果技术对接等活动,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互动,通过科技服务工作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兴平,高层次科技人才落户兴平。三是加强兴平科技系统业务培训工作。开展兴平科技系统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等业务培训,不断夯实我市科技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市县交流学习,从我市选派科技工作人员到咸阳市科技局交流学习,实现双向互动,通过交流学习加强科技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五、下一年工作计划认真落实《中共咸阳市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决定》,为推动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助力。2024年以“一个引领、一个创建、二个推进、全面提升”为总体工作思路。“一个引领”1.完善科创激励政策。积极促进《兴平市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奖励激励办法》审议和出台,争取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提升科创平台能级。积极引进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中省重点实验平台在兴平布局建设“基地”“网络”,推进驻咸科研院所和中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增强我市创新综合实力。(二)“一个创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申报咸阳市第一批“创新型县(市)”。截至目前,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并向咸阳市人民政府申请了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的请示,后续将根据要求持续推进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工作。(三)“二个发展”1.发展建设“301”科创特区。进一步优化我市优势科技资源,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和产业链需求,搭建“四主体一联合”企校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开展重大与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打造“高精尖专”创新引擎。2.发展建设咸兴武科创走廊。推进“咸阳-兴平-武功”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区域协同创新试验区、产城融合生态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创新型产业集群承载区。(四)“全面提升”1.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挥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兴平分中心的作用,将兴平企业分为军工体系、化工体系、能源体系、食品加工体系、装备制造体系5个体系,每个体系针对性地形成专家团队链,进行信息的交错互补,分别对应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不同组别,形成产业链团队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的高效化开展科研项目路演、成果技术对接等活动,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互动。2.全面提升科技干部业务能力。加强兴平科技系统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开展兴平科技系统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等业务培训,不断夯实我市科技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