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陈仓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业务范围:农业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执法;土壤肥料分析化验;植物病虫测报、土肥水测报、农环监测等农业基础信息工作。 | |
住所 |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东门外 | |
法定代表人 | 马虎鸣 | |
开办资金 | 327.7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陈仓区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5.68万元 | 140.6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宝鸡市陈仓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3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们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党委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一年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粮油行动成效显著。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围绕“吨粮镇”“吨粮村”创建,实施“粮油生产八大项目”,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建立小麦百亩田700亩,千亩方3800亩,万亩片2万亩,辐射区3.8万亩,建立玉米百亩田600亩,千亩方3500亩、万亩片8200亩,辐射区2.94万亩。实施扩种油菜项目,扩种1400亩。周原镇油坊村120亩秦优797平均亩产310.7千克,创全省高产记录,获全国大豆油料作物高产竞赛冬油菜旱地轮作模式单产排名第四位。实施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单产提升行动,示范2.73万亩。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落实1900亩。实施粮食绿色高效提单产—“百千万”示范,建立玉米百亩田2000亩,千亩方7400亩,万亩片7500亩,辐射10.5万亩。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建立小麦百亩田2个、示范200亩;建立千亩方7个、示范7000亩;建立小麦核心展示田500亩。实施粮油生产保障项目,扩种油菜1300亩。实施粮食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建立示范6.08万亩。全年小麦播种38万亩,总产11.21万吨。玉米播种18.21万亩,总产6.39万吨。大豆播种3.02万亩,总产0.52万吨。油料收获1.5万亩,总产0.27万吨。(二)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一是完成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70.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3%,其中:小麦34.8万亩、玉米16万亩、果树10.2万亩、蔬菜9.1万亩。二是建立小麦“三新”技术示范区1.5万亩,小麦亩增产52.3公斤。玉米“三新”技术示范区1万亩,玉米亩增产75.8公斤。三是审查上报9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完成耕地地力等级评价,评价等级为5.33,较上年提高0.02个等级。四是完成“土壤三普”外业采样1129个。审核检测表层样品1054个35项次,剖面样7个22项次。完成外业3172个、剖面822个样品的容重检测任务。(三)蔬菜产量稳中有增。示范推广瓜菜优良品种60余个,推广绿色高效集成技术10项,积极示范洋葱-玉米-菜豆间套、地膜马铃薯+玉米轮作等新型种植模式5000亩,发展地膜马铃薯1.085万亩。大力发展高档稀有菌种,实行羊肚菌-灵芝周年循环高效栽培。“灵芝-羊肚菌周年循环高效栽培模式”短视频在第四届全国绿色园艺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短视频学习交流活动中荣获典型短视频。(四)病虫防控效果明显。一是投入185万元,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贴项目,完成统防统治15.83万亩。二是投入51.17万元,实施中央财政农业防灾救灾专项补助项目,采购应急防控药物8吨。三是投入80万元,实施玉米大豆“一喷多促”补助项目,落实面积51289.44亩。四是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专项调查5100亩,调查品种31个,采集样品3批次,镜检3次。五是设立6个苹果蠹蛾监测点,投放诱虫盒60个,诱集昆虫10625头。开展服务区苹果蠹蛾消杀7次1750亩。六是加强植物检疫执法力度,出动检疫人员12人次,开展市场检查3次,检查门店20余个,签订检疫承诺书5份。签发蔬菜产地检疫9份,签发调运检疫5份,共0.335吨、5000株。全年开展病虫综合防控面积277.13万亩次,挽回损失1.1496万吨。设置鼠情监测点2个,开展监测9次,挽回玉米损失608吨。全区实现防控处置率90%以上,重发区防治处置率100%,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五)生态环保多点开花。一是制定《陈仓区202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技术方案》,加强对2965.24亩安全利用类耕地的安全利用与治理,持续加强对127.97亩严格管控类耕地土壤监测工作。二是推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集成技术,持续加强已退出农作物生产的60.59亩受污染严格管控类耕地和动态调整后新增的67.38亩严格管控类耕地监测工作。三是投资7万元,开展土壤-农产品协同加密监测、技术宣传和培训,布设加密监测点22个,采集土壤与农产品协同加密监测样44个。经化验分析,农产品样品无超标,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四是在阳平镇联合村、大帐寺村建立569.86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成技术示范区,开展试验示范,探索受污染耕地安全安全利用集成技术新模式。我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在100%。五是设置残膜监测点2个,建立农膜回收利用台账,开展宣传培训4次,服务群众280余人次。设立“五有”农膜回收点5个,示范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71万亩。累计回收159.2吨。六是持续开展农村沼气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承办全市沼气安全应急演练1次,开展技术培训会4场,推送科普宣传作品6次,年排查851户,正常使用48户、闲置547户、填埋256户,发现安全隐患12处,现场整改9处,限期整改3处。(六)特聘计划有序开展。择优选用特聘农技服务人员14名,其中:粮食4名、蔬菜4名、畜牧养殖类4名、果业1名、中蜂养殖1名。14名特聘农技员共包抓12个镇街50个产业村和23个合作社,包抓28户产业脱贫户。为全区产业村、合作社开展以蔬菜、粮食、畜牧、果业、中蜂养殖等产业为主的技术帮扶指导共2046场次,服务指导群众26943人,人均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46天次,服务群众1925人次,对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七)体系项目卓有成效。聘任西农、杨职院农技推广首席专家4名,选聘技术指导员200名,在14个镇街68个村培育科技示范主体982户。在省级吨粮镇慕仪镇、吨粮村第三村建立粮食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主体—辐射户”技术服务模式,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四名专家、教授开展调研、培训、指导12次以上,200名技术指导员共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技术指导服务26826天次,服务群众38622人次,指导粮食715户14902.09亩,果树100户484亩、水产12户344亩、畜牧155户168114头(只)。在全区14个镇街共落实农技推广主推技术36项163.24万亩次、动物免疫148万头(只)。在全区建立长期稳定粮食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2711亩,基地共引进新品种15个,落实先进适用技术15项。全年培训农技人员200名,其中:省市培训86人,成果展示观摩学习380余人次。项目区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农作物单产增长达到了10%以上,示范主体满意率达到95%以上。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年小麦播种38万亩,总产11.21万吨。玉米播种18.21万亩,总产6.39万吨。大豆播种3.02万亩,总产0.52万吨。油料收获1.5万亩,总产0.27万吨。完成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70.1万亩。全年发展蔬菜10.98万亩,总产26.62万吨,其中:设施蔬菜4.15万亩,总产15.8万吨。露地菜6.83万亩,总产9.22万吨。栽培食用菌1100万袋,总产量1.6万吨。总面积比上年增加9000亩,总产量比上年增加2.14万吨。全年开展小麦、玉米、油菜、果树、蔬菜病虫综合防控面积277.13万亩次。建立粮油生产试验示范基地250亩,开展各类试验示范15个。全年累计宣传培训农民约6.75万人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主要问题。2024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上级的要求,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在着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大环境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由于长期以来工作经费和承担工作量不匹配,导致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动力不足。(二)改进措施。加强与局党组、上级业务部门沟通联系和衔接,在争取支持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技推广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四、2025年工作计划2025年,我们将抓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巩固提升“四好”事业单位党组织创建成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平稳有序、建管并重、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全力以赴稳定粮食生产,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着力提升单产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四是紧扣“改造提升、提质增效、产业发展”的目标,示范推广蔬菜新优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五是加快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技术模式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有力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农业绿色转型。六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减量控害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确保将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七是聚焦受污染耕地治理安全利用、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等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分管领域农业生态环保工作。八是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专家人才下基层、科技入园服务为载体,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难题,提升种植水平,助力产业振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