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信息公开
业务大厅
政策法规
常见问题
首页
>
年度报告
>旬阳市>
旬阳市文化馆
旬阳市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5-03-31 16:43
单位名称
旬阳市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艺创作、培训、辅导、演出;组织各类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文化宣传、交流;群众文艺理论研究;大众文艺资料编辑。
住所
旬阳市天池路1号农业大厦
法定代表人
郭华丽
开办资金
96.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旬阳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5.08万元
81.14万元
网上名称
无
从业人数 2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6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法定代表人。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旬阳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文化服务营造文艺工作新气象。2024年文化馆充分发挥文化志愿服务效能,组织文化志愿者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文艺志愿服务走实走深。开展2024年“送万福进万家”义写春联惠民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走进老年公寓系列活动、“文化进乡村、进景区、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各类展览10余次。累计文化服务活动时长达120天,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上级部门的肯定。(二)文化活动激发旅游发展新活力。2024年旬阳市文化馆在主管部门的引领下围绕节假日文旅融合发展、引客入旬等主题开展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举办春节系列文化旅游活动7场、“五一”假日系列文旅活动10余场、引客入旬龙舟季系列活动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文艺演出7场、“全民美育”青少年艺术活动周系列展演7场、庆中秋迎国庆系列文旅活动5场。受益群众近6万人次,文化馆知晓度满意度不断提升。(三)文化品牌呈现新成效。加大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力度。开展舞蹈、电子琴、吉他、古筝、瑜伽、口琴、萨克斯等十余种艺术门类培训,学员共计500余人,为期3个月,共计120课时;举办旬阳市“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全民艺术普及公益课堂暨旬阳民歌培训班、群众广场舞骨干人才培训班、旬阳市歌曲创作培训班,培训效果显著;举办了为期5天的第五期安康儿童版画师资暨传统木刻版画技艺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了省级非遗项目旬阳传统木刻版画的保护与传承。(四)非遗工作取得新成果。举办旬阳民歌大赛、汉调二黄展演、道情皮影戏等各类宣传展示,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文化五进”活动;与安康学院开展非遗馆校合作出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旬阳民歌传承研究》一书进入印刷阶段;旬阳市入选“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市”、旬阳传统木刻版画工坊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并在本年度验收完成;木刻版画传承人蔚世生和蜀河‘八大件’饮食文化及制作技艺传承人向文胜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五)文艺创作结硕果。2024年我馆围绕“春节系列文旅活动”“乡村文化振兴”“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第九届农民文化节”等主题活动组织干部进行文艺作品创作,创编文艺作品共80余件、创作书法美术作品60余件。(六)数字服务再创新高。2024年,文化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三大平台共发布2000余条资讯,超百万人浏览;推出多项数字化服务品牌,线上线下数字化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听乡音,慰乡情线上线下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在外就业人员同等化享受群众文化服务》在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大赛中荣获优化服务供给类优秀奖。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4年旬阳市文化馆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还促进了镇村(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文化馆专业服务水平有待加强。2.公共服务内容和形式与时代发展需求未能同步。3.文化宣传方式单一。(二)整改措施:1.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定期组织音乐、舞蹈等专业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先进理念与方法;邀请文化领域专家开展讲座;制定涵盖专业技能、服务质量等考核标准。2.推动服务与时俱进,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收集不同群体文化需求,据此调整服务内容。3.创新文化宣传,强化微信、抖音等平台运营,发布活动预告、非遗科普等内容。四、下步工作打算。(一)坚持文化惠民,提升业务能力。围绕重大节庆、“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策划主题文化活动,依托乡镇(街道)文化站开展惠民活动,引导群众自组文化活动,形成共建共享局面。(二)坚持非遗保护,提升传承创新。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节点开展文化遗产宣传,以“德艺双馨、传承实践”为核心,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管理,加大培训与考核,做好项目申报,打造非遗展示馆,立体展示非遗文化。(三)坚持品牌活动,提升影响力。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依托阵地结合时事热点,以文艺+旅游模式打造具有旬阳时代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春节系列文旅活动”等,创新形式内容,增强吸引力与影响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无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无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无
友情链接
中央编办
信用中国
国家登记局
陕西省委编办
信用陕西
陕西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