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神木市> 神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神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31 16:11
单位名称 神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贯彻落实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总体部署、规划、年度计划,实施各项创建活动;指导服务全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服务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学习宣传工作;指导服务各类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指导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住所 神木市滨河新区街道广场北路4号党政办公大楼1408室
法定代表人 张欣
开办资金 5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预算
举办单位 中共神木市委宣传部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0.32万元 101.4万元
网上名称 神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今年以来,神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聚焦品牌项目引领,强化资源整合,统筹做好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银发面对面”文明实践项目荣获陕西省首届“志愿三秦”项目大赛银奖,“逢五出发”文明实践项目荣获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创新案例,并在全省推广。一、开展业务情况一是聚焦文明培育,强化道德建设。持续推进核心价值观“六进六促”活动,以“向阳花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举办“向阳花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教育讲师”培训班,开展“家长学校”示范校建设和“向阳花开”文明实践系列活动63场次,进一步推动“家校社”共育共建常态长效。加强对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宣传引导,在中省市各级媒体刊发文明实践信息2359条。二是聚焦文明创建,引领文明风尚。加强对省级文明单位的创建指导,组织219个文明单位与新时代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300余次。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参与人数达到9万人次。三是聚焦文明实践,深化为民服务。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会和培训会,围绕“五大实践内容”,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常态化发展,13个项目入选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案例,全市中心所站累计开展活动5775场次,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逢五出发”“学模范·传技能·树新风”“银发面对面”“向阳花开”“乡言乡语传党音”“翰墨传经典·书香润麟州”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475场次。强化对各所站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建设指导,积极培育各类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累计推出“窗帘之约”“家庭教育半月谈”“零距离”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示范项目50余个,年内中省市累计表彰各类先进典型146个。取得的社会效益。全年累计发布各类信息2359条,其中神木文明网1023条,公众号文章1181条,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数据平台155条。坚持向上级媒体推送信息,全年累计在榆林市级各类媒体发稿100余篇,《陕西日报》1篇,《精神文明报》发稿8篇,省文明网发稿36篇,“文明陕西”公众号5篇,“文明陕西”视频号5篇。不断提升“逢五出发”“学模范·传技能·树新风”“银发面对面”“向阳花开”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效。全面深化“逢五出发”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通过“讲、评、帮、乐、行”的形式,组织志愿者深入各实践所(站)、实践点开展活动30场次,其中理论政策和文化文艺受众达1万余人次、给老年人理发300余人次、为70岁以上老人拍照180余人次、义诊600余人次、捐赠衣服650余件、发放有奖问答宣传品2000余件,实现群众需求与服务供给零距离的目标。持续深化“学模范·传技能·树新风”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组织志愿者走进各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理论政策宣讲65场、农技指导35场次,手工艺培训900余人、爱心理发150余人,健康义诊180余人、家电维修4户、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20户、发放有奖问答宣传品2400余件。不断提高“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劝导实践活动。组织256个文明单位的1200余名志愿者在城区32个主要十字路口常态化连续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6个月,实践中心每周不定时进行督导,有效提升我市交通秩序水平。开展“银发面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基层幸福互助院、实践站开展陪伴关怀、健康关注、生活援助、文艺演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活动24场,为老年人过生日24场次、做团圆饭24次、理发260人次、文艺演出和宣传宣讲24场次、义诊1000余人次,累计受众群众达1万人次,切实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身边。不断强化“乡言乡语传党音”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活动,注重“文明实践”和“理论宣讲”相结合,创新搭建理论宣讲平台,成为市民群众获取党的理论政策的主要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互动齐发声,让宣讲更加立体,更加“声”入人心,依托“神木融媒”“文明神木”微信公众号等矩阵平台定期播出,营造“宣讲活动人人参与、理论政策人人知晓”的浓厚氛围。统筹市内,联动中、省、榆林市媒体宣传,不断拓宽受众渠道,共计点击阅读15万余次,被中省市其他媒体推广转发25次。开展“翰墨传经典·书香润麟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书法公益课堂,每周四晚上在实践中心活动室开展书法培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精神风貌,累计培训60课时,4名学员的书法作品在“礼赞新时代讴歌新神木”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中展出。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年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任务、新常态、新要求,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对文明单位创建指导不够深入。当前我市文明单位创建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但部分创建单位对文明单位创建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未将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结合,存在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思想。(二)基层精神文明创建阵地建设滞后。由于南部乡镇人口流失,农村空壳化严重,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部分村无活动场所或活动设施不齐,不能有效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各镇(街)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推进缓慢。四、改进的措施(一)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一是加强对文明单位的管理,对创建效果不佳的文明单位进行通报,对创建效果差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创建资格。二是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督导工作,认真对标检查,分组分类对各单位进行创建指导,全面提升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等有效载体,对文明单位进行线上指导,随时关注创建单位的基本情况,及时解答创建单位的问题,做到管理不缺位,创建有动力。(二)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文明实践活动水平。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阵地建设,结合不同地域的特点,挖掘当地建设文明创建的鲜活素材,打造适应群众需求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阵地,让居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让居民共享文明建设成果。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学理论,强思想。坚持理论学习常抓不懈,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学习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每周工作会上固定学习中省市讲话精神。主动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组织全体干部学习其他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优秀案例、运作模式和工作内容,汲取经验和启示。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逐篇领会、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以高质量理论学习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推动党组织学习教育常态化,把党组织学习教育同做好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开展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二)抓管理,强基础。加大文明实践志愿者招募注册力度,扩充志愿服务队伍数量,提高工作水平,着力打造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开展全市文明实践所(站)督导检查,按照“八有”标准,指导镇街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扩大积分信息采集覆盖面,进一步丰富“积分超市”兑换内容,用小积分“换”出文明实践新气象。(三)树品牌,强引领。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同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一体实施,与文明城市创建结合推进,做到资源统筹、设施整合、共建共享。常态化开展“逢五出发”“银发面对面”“学模范·传技能·树新风”“向阳花开”“文明交通劝导”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项目,打造更多接地气、聚人气的文明实践项目,不断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内涵。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手机客户端等宣传载体,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内容,建立起多层次、分众化、互动式的综合性平台支撑,形成有形阵地和无形阵地相贯通、网上网下相叠加的传播覆盖扩大效应。在2025年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把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搞得扎扎实实,“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神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切实贯彻落实好中省市和神木市委关于在新起点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神木市建设黄河“几”字弯高质量示范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