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气象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研究气象科学、促进科技发展。天气气候监测、预警预报、气象探测、资料处理、气象服务、防雷电安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与实施。 | |
住所 | 渭南市高新区东路27号 | |
法定代表人 | 白作金 | |
开办资金 | 2320.26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676.46万元 | 4049.0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渭南市气象局.公益 | 从业人数 6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无变更登记。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气象高质量发展生态持续优化。市县两级地方政府召开气象高质量发展暨应指部联席会和人影工作会安排部署气象工作,市政府和9个县市区政府印发进一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文件,10个县市区政府出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领导54次调研指导气象工作,市委书记樊维斌多次表扬气象服务,市长陈晓勇两次到市局调研指导气象工作。项目建设和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落实省部合作协议市县配套建设资金,完成台站建设项目验收,建成市局雷达数据中心,加强基层台站提升项目建设,重点项目上报入库,完成国债项目区域站建设任务。(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提升。建立完善高影响天气“叫应”机制和“3161”灾害性天气递进式服务机制。印发灾害性天气应对部署文件27份,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7次,暴雨预警信号提前97分钟,成功应对8轮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洛河特大洪涝和渭河1号洪峰。叫应各级党政及部门主要领导28次1187人,充分发挥气象先导性作用,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及部门高度认可。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更加普惠。发布各类决策服务产品1357期、各类气象风险预警或提示160余期,部门联合发文14份,获得各级领导批示36件次。为全市2000多名快递小哥开通气象APP安装权限。旅游气象服务更加精细更具特色,联合开展大气扩散气象等级预报和地面热点(火点)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发布监测产品300预期,争取环保和应急专项资金。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更加有效。联合绘制冬小麦收获期预报图,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节假日以及重大天气过程气象保障有力。联合成立冬枣气象科技小院,举办了3期现场培训会,服务3000余人次,完成冬枣气候品质评估。完成人影作业能力提升任务,助力增雨防雹、治污降霾、森林防火工作,开展作业26次(日),消耗火箭弹824枚。(三)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多举措促进科研能力提升。修订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加大对申请高层次科研项目配套支持。自立科研项目12项,联合西交大申报30万的市科研项目1项。完成4个成果业务准入,开具成果应用证明4项,成果登记1项,刊登论文4篇,先后10篇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并获奖。2人参加市委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人才评选。2人获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不断提升业务人员综合能力。党组专题研究部署基础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召开17次业务“直通车”宣讲培训会。市县交流锻炼业务技术人员8人次。纳入地方人才培训体系,有4人次参加了相关培训。与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全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综合团体二等奖和3个单项团体二等奖;1人获得全国业务竞赛个人全能三等奖和监测预警单项个人三等奖。气象基础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投入使用,完成39套区域站、植被物候观测系统和遥测式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的建设。站网密度提升至7公里,多要素站占比达90%以上。定期针对重大天气过程进行复盘总结。加强省级业务指导产品的本地化应用,引进大风精细化预报产品并在华山应用,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缩短。强化渭河流域气象预警中心职能,印发联防、协同管理办法,升级完善“渭河流域暴雨预报预警支持系统”。(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能力显著提升加强气象立法和行业监管。市人大启动气象立法并开展调研,气象探测设施与信息共享管理办法正在审核。全方位推进《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宣贯工作。有效落实四部门及住建厅联合发文。联合市发改委、国安局成立检查组开展执法督查检查工作。市县气象部门开展执法检查87次,全覆盖检查风能、太阳能企业83家,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22份、反馈告知书29份。气象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突破。规范企业管理,注销4家企业,完成2家企业投资主体变更。建立“一场(企业)一策”专业气象服务机制。开展“华山气象君”系列慢直播,访问量达370万人次。新能源企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实现零突破,与2家企业签订服务合同,新能源气象科技创收和专业气象服务总收入取得突破。(五)狠抓安全生产,保平安促稳定和谐夯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严格遵守保密工作各项规定,召开三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保密工作。完善市县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制定安全生产三年行动计划,夯实责任理清职责。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持续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工作,每月进行隐患排查整治,消除隐患35项,逢节日进行安全自查。对人影安全进行全面检查。积极落实防雷安全监管责任,市局被列为“双随机联合监管”创新模式试点单位。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各类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有力,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人影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程度,特别是在暴雨预报和防雹增雨方面,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为政府决策和科学应对赢得先机,及时实施防雹增雨作业,为我市防灾减灾做出了突出贡献,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受到地方政府好评。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一是科技创新力量仍需强化、创新环境还需优化,激发创新活力的手段还不够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气象领域技术攻关和创新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简化审批流程,鼓励跨部门、跨领域合作,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成果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县局保障气象高质量的能力还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加大对县局气象设备的投入,升级观测网络和数据传输系统,提升基层气象服务能力;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推动技术、数据和人才资源向基层倾斜,缩小发展差距;定期组织县局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提升基层气象服务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三是干部培养及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任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和考核体系,注重能力和实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通过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强内部培养,建立人才梯队;针对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任务,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干部和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履职能力。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为全面推进渭南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党建,强化政治保障。深化党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建工作与气象业务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气象工作中落地见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二是树牢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推动规划落实与谋划。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对照“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目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实施,确保各项任务按期高质量完成。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气象现代化需求,提前开展调研和论证,科学编制“十五五”气象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聚焦气象核心能力提升,谋划和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为气象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现代化水平。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位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升科技能力现代化,加强气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气象业务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气象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完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保障生命安全和国家重大战略,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深化气象与农业、交通、旅游、能源等行业的融合,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推动气象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荣获中国气象局2023年度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人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优秀学会工作者”;1人在2024年度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个人全能三等奖、监测预报服务三等奖;2人获全省气象产业先进个人;渭南市气象局获全省气象部门综合考评优秀单位、气象业务服务先进集体、9人被评为气象业务服务先进个人;1人荣获2023—2024年度渭南市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先进个人等。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