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神木市> 神木市第十四小学

神木市第十四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15:52
单位名称 神木市第十四小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住所 神木市西沙街道聚福社区桃园路北段
法定代表人 刘强
开办资金 300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神木市教育和体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176万元 3381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5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如下:(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加强政策理论学习,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坚决按照“双减”政策要求,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工作根本,加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中央省市“双减”系列政策的深入研究,与教师签署落实“双减”政策承诺书并设置举报箱,通过学校宣传栏、公众号、电子屏、告家长书、家长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双减”,接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多方合力凝聚共识,促进双减落地生根,构建良好教育生态。2.坚守课堂主阵地,积极提升育人水平聚焦课堂,不断推动教师的成长历练。开展“师徒结对”、课堂“大练兵”活动、骨干教师示范课,新任教师汇报课,等一系列课堂教研活动。积极打造“书香校园”,举办“书香校园”、“推普周”启动仪式和教师基本功验收暨师生书法大赛,开展“博雅”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构建科学作业体系,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创设特色多元课程,全面推进育人质量;实施科学评价机制,切实转变育人理念;全力守护平安健康,积极改善育人环境。3.积极开展各类业务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学科竞赛:举办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2)课外活动:开展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4)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校园文化节、读书节、运动会、“六一”展演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荣获神木市“基础教育精品课”优秀组织单位、神木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荣获三等奖、神木市中小学校园篮球联赛荣获三等奖、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向阳花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教体系统干部职工运动会团体第五名、有106名优秀毕业生顺利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继续学习。郝梓轩同学的书写作品在陕西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获三等奖,高静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我校推选的《清明融于情、传统润童心》主题作业在榆林市第四届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与设计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三等奖;我校推选的作品《LittleHeroYuLai》在榆林市小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爱国主义主题展示活动中荣获三等奖;贺圆圆、张勇、杨娜、任静、梁瑞等十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在神木市精品课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精品课”;张罗丹老师在神木市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小学语文组一等奖,高静老师荣获小学语文组二等奖;张罗丹、闫翠翠在榆林市作业设计比赛中获三等奖,王丹丹老师获优秀奖;贺娟老师在陕西省思政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张罗丹、吕慧在神木市教育联合体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高静老师获二等奖;苏宸浩老师在神木市新媒体教学比赛中获优秀奖。(三)存在的问题:1.后勤管理滞后。本学期学校教师增加,新分配教师有部分在神木城区没有住房,而学校住宿条件有限不能全部安排,给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造成困扰。2.我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特色课程质量不高,课后服务的场地设施和专业师资有待进一步优化,急需继续丰富课后服务艺体类活动项目,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同时课后延时服务教师资源供给与需求有强大的缺口,迫切需要上级支持。3.“双减”之后部分家长认识上还不到位,思想上存在焦虑情绪,私自加重学生负担。家长对学校舆论压力很大,说法不一,对课后服务需求众口难调。(四)改进措施:1.加强后勤管理,多渠道改善、改造住宿条件。2.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资源。3.继续坚持推进“双减”工作,努力做好教师、学生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五)下一步工作打算:1.提升校领导管理能力。学习名校先进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校领导管理能力。2.强化师德教育,继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3.重视队伍培养。继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对骨干教师实行分层培养机制。4.加强德育建设,持续推进“六型校园建设”,启动文明校园创建。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