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孔家庄中心小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 |
住所 | 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孔家庄 | |
法定代表人 | 杜静芳 | |
开办资金 | 1104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22万元 | 957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孔家庄中心小学.公益 | 从业人数 6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突出师德建设,严抓厚爱正风气1.严肃纪律规范。认真开展学期初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组织学习师德规范、纪律要求,通过观看视频、座谈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引导教师知敬畏、明底线。切实落实师德奖励激励机制,认真执行师德考核规定。一年来,学校没有出现师德师风重大问题及事故。2.夯实过程管理。常态化推进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注重从班子其他成员中收集师德问题线索、听取意见建议;善于列举师德具体事例,摆事实、讲道理,奖罚结合,解决师德师风问题;善于部门协调、“双谈心”,共同解决既属于业务、又属于师德的共性问题,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问题隐患,化解矛盾纠纷,避免问题扩大化,切实发挥师德管理的“预警”职能,确保了学校师德师风不出问题。3.评树身边榜样。通过学习宣传教育家精神,评选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组织誓师大会,签订师德承诺书,开展师德满意度调查,教育引导全体教职工用师德擦亮人生底色,用行动践行教育初心。发动教职工积极参与“帮困助学”慈善网捐活动,共筹集善款7380元;动员教职工积极参加渭滨区义务献血活动,主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政策宣讲、学困生帮扶等实践活动,切实在为民服务中突显人民教师的社会责任。4.严明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廉洁从教相关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继续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整治教师有偿(违规)补课。积极推进清廉学校建设,上廉政课、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开展重大节日前警示教育谈话,不断涵养师生清廉底气,擦亮清廉底色。在渭滨区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中学校有2人获奖。(二)坚持培根铸魂,启智润德育新人1.唱响“四季”之歌,打造德育“四季”品牌。“春之韵”唱响“希望之歌”:开展“红领巾寻访雷锋”、爱绿护绿植树节等教育活动。“夏之华”唱响“烂漫之歌”:开展“我的母亲”感恩教育、“火热童年”校园艺术节等活动,承办了渭滨区2024年新队员入队仪式示范活动。“秋之实”唱响“丰收之歌”:丰收筑梦献礼庆国庆—开展第四届校园采摘节劳动实践教育,组织“秋意秋思秋正浓”特色美术成果展。“冬之意”唱响“深沉之歌”:开展“冬天暖阳”冬季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承办了全区“春蕾助学·澳鼎圆梦”公益助学活动。2.铸强“节气”之魂,做亮德育“节气”品牌。开展了“冬去春来万物生”之“打春牛”活动、“小满小满·麦粒渐满”之麦田探究。组织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饺香四溢·爱满冬至”等劳动实践活动。举行了“春分”飞花令、秋分庆丰收等亲子活动,带领孩子们领略春之美、秋之实,让孩子们从传统民俗、人文历史、农耕文化、科技素养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体验二十四节气,把德育教育、学科教学、劳动教育、有效整合,让孩子在观察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激发民族自信,传承民族智慧。3.培铸民族文化自信,做精“我们的节日”德育系列。元宵节展花灯、猜灯谜,组织学生热热闹闹过元宵;清明节,带领孩子们赴宝天烈士纪念馆祭扫英烈;端午节包粽子、做香包,让“端午”文化走进校园;中秋节诗词歌赋诵中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重阳节,赏菊、敬老,诗画重阳,让中国元素、中国精神伴随孩子一路成长。学校被教体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三)坚持精耕细作,守正创新提质量1.抓管理,要质量。落实“领导包抓”“下沉式”管理,班子成员包抓年级,深入教室,掌握班级学习生活动态,全面了解教情、学情,把脉诊断、协同解决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服务师生在一线、提质增效在一线。严格落实“两个常规”要求,向管理要质量,以管理促质量。推进思政课建设,注重学科德育,构建全学科育人模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邀请专家讲座,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开展教育联盟,共享教育资源,以合作促发展。被区教体局评为年度目标任务完成优秀单位。2.抓课堂,要效率。树立“至善教育”,践行“生本课堂”。语文教学倡导思维导图,阅读体验;数学教学提倡“三精”,精导、精讲、精练;英语教学突出“情景式教学”;科学教学注重探究实验。积极践行“高效课堂”“135”教改模式,课堂教学遵循问题的“发现—生成—解决”一条主线,大胆实践“预习、活动、拓展”三大模块,抓实“预习生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拓展提升”五个环节。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积极开展作业革命,学校被认定为2024年“宝鸡好课堂”示范校。3.抓教研,促成长。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利用校内人才组织微课制作、“好课堂”观摩等培训6次;安排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类培训和进修80余人次;特邀省级教学能手张苗力、赵宝南老师来校开展“名师进校园”教学研讨活动,切实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高度重视青蓝工程,通过结对子、搭梯子,对青年教师实行浸入式培养,安排他们上好“四课”。在中,常雪妮老师取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赵瑞英被评为区教学新秀。4.抓服务,提素质。认真开展“5+2”课后延时服务,针对进城务工人员上班早、下班晚的情况,将“课后”服务拓展为“课前+课后”双服务模式,学生参与率达到了95%,每天长达4个多小时的课后服务,切实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为后进生“补漏”、学优生“加餐”、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精心构建的27门课后服务课程,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助力。学生在课后服务中不仅完成了学业任务,还发展了特长,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5.抓特长,促发展。推行体育艺术“2+1”,实行体育大选修,举行足球篮球联赛、运动会;开展豆贴、叶贴画等美术选修,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大力推进机器人进课堂,开展电脑制作竞赛,举办校园科技节,积极参加各级电脑制作及机器人竞赛。2024年以来,有10名学生在省市区机器人竞赛中获奖,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14人次在市级中小学生运动会中获奖,学校篮球队在区级比赛中分获男子组、女子组第四名、第五名的好成绩,田径队在宝鸡市“奥运争光”选材运动会中荣获团体第11名;合唱队在渭滨区第九届合唱艺术节中荣获二等奖,田海滨等2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四)坚持固本强基,严抓细管保安全1.完善制度机构。实行安全工作“一岗双责”“一票否决”,进一步健全了各类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及时更新完善了各项安全制度及预案。2024年以来,校园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2.开展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十个一”活动。做到一学期一次安全家长会、每月一次安全班会、每周一次学校集体安全教育、每天进行班级安全督促等,确保安全教育时时讲、处处讲、听在耳朵中、落在行动上。3.落实安全排查。每周进行校园安全排查,检查学校各项设施设备的安全情况,排查校园欺凌及矛盾纠纷,发现隐患及时处置。4.加强安全演练。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演练,全年参与师生达7800人次。通过演练反复修订安全预案,提升学校突发安全事故下整体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师生突发安全事故时的应急撤离、自护自救能力。5.关注特殊学生。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准确掌握特殊学生情况,落实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班主任、课任教师、志愿者家长与特殊学生“结对子”,当学生的“临时家长”,积极落实学生在校管护职责。6.预防校园欺凌。建立了“校园欺凌防暴专职委员会”、“校园矛盾纠纷纠察员”等组织,全面开展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双谈心活动,及时发掘和处理校园内部矛盾纠纷,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四类孩子。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学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陕西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积极实施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学校被评为区教学目标任务完成优秀单位等。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教师的业务能力需要加强;学科之间教育质量有差距,发展不均衡;2.教科研力量薄弱,成效不显著。(二)改进措施1.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围绕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开展党建知识竞赛、组织红色教育研学、加大“双培养”力度,激发党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2.继续规范学校管理。针对学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明晰各处室职责,强化管理措施,促进科学管理的形成。3.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考核,努力铸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四、2025年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1、一个中心: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2、三个目标:当家长信赖教师,做臻于至善学生,办人民满意教育。(二)、具体工作及措施1.加强师德教育。积极培树身边典型,评选表彰扎根农村教育好教师,宣讲他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教师安心工作,坚定信念,坚守乡村教育。2.推动校本研修。依托本土资源,积极组织“送教进班”活动,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教师继续教育,遴选优秀教师担任学科“首席教师”,以点带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改善办学条件。克服“等靠”思想,发扬“争跑”精神,筹集资金,更新、更换电教设备和学生课桌椅,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条件。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