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滨区> 宝鸡市渭滨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宝鸡市渭滨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31 15:33
单位名称 宝鸡市渭滨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辖区就业管理、公益性就业服务、失业保险工作。承担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管理,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落实,就业失业登记和社会化管理,就业援助、职业介绍和指导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劳动保障事物代理和档案托管,失业保险经办,创业培训服务和小额担保贷款等多项业务职能。
住所 宝鸡市清姜路28号
法定代表人 李荣忠
开办资金 22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宝鸡市渭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48.07万元 231.3万元
网上名称 宝鸡市渭滨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坚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并重,推动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实施高效人岗对接,线上与线下结合,举办“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金秋招聘”等就业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等30场次,推荐优质、重点企业400余个,提供岗位1.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100人。2.创业带动就业强劲有力。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对新兴产业、实体工业和商贸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高贷款额度上限,优化经办流程,严守财经纪律,做好贷后回访,积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3.职业技能提升持续向好。针对就业重点群体,以需求为导向,发挥技工院校、培训学校优势,量身定做“品类齐全”的培训“菜单”,持续开展“问需求-送培训-做认定-推就业”全链条“阳光助业”行动,实现“应培尽培、持证上岗”。4.劳务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劳务品牌带动就业增收,整合市场企业资源,打造渭滨特色劳务品牌11个。强化引领单位带动,建立劳务品牌实训基地,深入开展考察调研,推进“劳务品牌+培训+就业+帮扶”服务模式,深化产教学融合,组织技能比武大赛,加强劳务品牌宣传推介,培树赵建丽、何会丽等一批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带头人,“渭”字号劳务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姜炎特护”被认定为市级劳务品牌,“渭滨钩织工”、“龙山玉珠葡萄匠人”被认定为区级劳务品牌,其余8个劳务品牌得到进一步发展,吸纳带动城乡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就业。5.“家门口”就业空间持续拓宽。推进就业服务关口前移,探索社区“微就业”模式,挖掘辖区群众毛线钩织、编织、刺绣等手工技艺优势,打造家门口“就业圈”。新渭路社区、龙山雅居社区、晁峪村等“社区工厂”,为留守妇女、残障人士、退休活力老人等提供灵活便捷的就业机会,把“指尖技能”转化为“指尖经济”,充分融入“银发力量”,成为稳定就业的有力补充,辐射带动全区40多个社区和10多个村,吸纳就业120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1000元以上,带动辖区更多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6.援企稳岗护航行动纵深推进。坚持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持续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补快办”等服务,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稳岗扩岗。7.招才引智助企行动不断深入。聚焦石鼓返乡创业园、姜谭经开区企业用工紧缺问题,全力推进缺工快速响应机制。结合“人社工作进园区”,持续开展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广泛宣传失业、工伤保险、创业担保贷款、企业社保等就业创业政策。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库,容纳优质企业150个,收集岗位1200个,常态化开展用工岗位推送。组织有用工需求的50余户园区企业参加省、市、区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20场次,坚持“直播带岗”、“入企探岗”进园区、进企业、进车间,强化长美科技、中创精密、丰立德、比亚迪线束厂等省市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为30余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120余人。8.建章立制,深化源头治理。畅通维权渠道,强建制度机制,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建立清单、加强宣传,推动落实欠薪问题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制定《根治欠薪工作助推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下发2024年工作要点和考核细则、工作责任及任务清单,明确部门职责,细化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各类招聘会等活动契机,发放政策宣传手册1000余份,张贴农民工维权宣传画40单,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9.集聚合力,保障和谐稳定。全年共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根治欠薪制度落实集中治理、工程建设领域“安薪行动”、政府项目国企项目欠薪问题集中治理、治理欠薪冬季行动等专项行动7次,检查单位320户(建筑领域29户)。10.凝聚发展动力促融合。一是加强全区3104户10441名脱贫劳动力动态监测,完成《渭滨区脱贫劳动力就业脱贫台账》、陕西省脱贫人口就业台账系统、陕西省就业扶贫信息系统等信息比对、数据录入,每月实时更新,两上两下核准,信息回访“全覆盖”,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957人,确保全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组织7名帮扶干部深入中岩山村,宣传政策,解决困难,认真履职尽责,圆满完成28户脱贫户的帮扶任务。三是基层治理服务效能提升。推进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加强与姜谭路西社区联建共建,坚持力量下沉、服务下沉,扎实开展“岗位推介进社区”、“政策宣讲进商户”、“文明创建进小区”、“反诈宣传进群众”等联建共治“四进”活动,全年参与开展各类志愿活动30余场120余人次,为基层治理“聚力赋能”。四是协理员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强化思想引领,狠抓纪律作风,规范制度管理,夯实岗位职责,加大保障力度,打造素质高、业务精、服务优的协理员队伍。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122人,占年度任务(29000人)的114.2%。城镇新增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126人,完成年任务(7500人)的121%。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稳定在2.23%以内,高位控制在市考指标线4.5%以内。强化困难人员就业帮扶,认定就业困难人员580人,开展失业跟踪940人,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1124人717.02万元,发放脱贫劳动力一次性求职补贴34人1.7万元,新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306人、年审5986人,代办退休、独生子女父母生活补助、养老保险关系转接、政审、档案查阅等劳动事务900余人次。加强政策兜底保障力度,安置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450人(脱贫劳动力326人,城镇就困人员124人),发放补贴资金225.61万元,保障零就业家庭一人实现稳定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户1.0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7400万)142.2%,扶持创业103人,带动就业510人。开展农业技术、母婴护理、电子商务、SYB等职业技能培训11期435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30人,实现就业102人,发放就业培训补贴资金206万元,群众求职和创业成功率不断提高。参加工伤、失业保险职工分别为43550名、25393名,工伤、失业保险待遇分别支出1680.74万元、458.16万元,781户企业享受稳岗补贴593.99万元,147名企业职工享受技能提升补贴22.45万,发放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21人6.08万元,企业和职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全年支出107名协理员工资社保共计717万元,表彰奖励优秀协理员17名。严格落实保证金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工资保证金应存尽存。指导新开工项目开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办理保证金等29户。累计查处日常投诉案件282件,办理“有问必应、接诉即办”平台等欠薪线索1079件,办理“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695件,为1690名农民工追回工资3387.5万元,时效内办结率100%,确保群众不再忧“薪”烦“酬”,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1、集体作战的工作合力不强。2、就业工作系统规划不足、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部分政策在落地时难以操作。3、“治欠”工作处置难度大,制约全区就业工作发展质效。改进措施:1、全面砺炼提升,打造忠诚担当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2、推动“全链条”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阳光助业”行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3、进一步强化维权保障,加大政策宣传,畅通维权渠道,确保“治欠”工作提质增效。四、2025年工作计划1.以“稳”夯基础,加大就业保障力度。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搭建就业平台,创新服务举措,扩大服务供给,促进高效人岗对接,全力完成城镇新增就业指标任务,不断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2.以“需”定培训,推进“阳光助业”行动。以需求为导向,注重需求引导和供给优化协同,精准开展“问需求-送培训-做认定-推就业”全链条就业服务,全面完成上级安排的培训任务,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3.以“准”为导向,落实工伤失业政策。深入贯彻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政策措施,严格落实《社会保险法》,解决好工伤失业保险一体化平台在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保障职工权益,确保基金安全运行。4.以“质”促发展,推进数字赋能就业。坚持数字赋能和机制构建并举,加快推进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障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正常运营,争取劳务品牌提质升级,获得省市级认定命名,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就业服务格局,促进“家门口”就业服务新发展。5.以“治”强监管,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优化投诉举报流程,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查办力度,落实欠薪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精准施策,强力化解,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6.以“转”优服务,提升就业服务效能。坚持转变作风,优化办事流程,打造文明、规范、务实、高效的就业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