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为园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业务范围:园区规划建设;园区资产管理;对外沟通协调;日常事务管理;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 | |
法定代表人 | 杜本武 | |
开办资金 | 2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宁强县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7.93万元 | 29.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是抓培育、稳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持续优化企业培育和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按月分解落实经济任务,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动态调度分析,加大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力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调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更加有力支撑经济稳进向好、趋优向新。二是抓招商、增后劲,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和第一抓手,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找准优势、把准趋势,精准绘制招商地图,聚焦主导产业配套和特色产业链条建设,扎实开展“全员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小分队招商”,项目引进保持稳步增长,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三是抓项目、促投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建立“四个一批”项目清单,对高质量项目建设工作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责任到人,强化周调度、月考核工作机制作用发挥,全力以赴保开工、督进度、促投产,为扩大有效投资打下强基础、形成硬支撑。四是抓创新、谋长远,内生动力全面激发。全力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5家,组织路演活动3场,推介项目16个;联合陕西理工大学建设产业创新研究院,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聚力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支撑,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平台、科研中心等各类服务载体,大力引进一批尖端人才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深化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科技创新重点企业培育库,落实专人分类别、按梯队进行培育扶持和跟踪服务。五是抓服务、提效能,营商环境显著优化。以破解高质量发展“难点、痛点、堵点”三类问题为主线,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聚焦工业经济“稳”和“进”,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明确措施靶向发力,持续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全面优化“帮办代跑”服务机制,推动“亲商助企”定期走访调研常态化、制度化,班子带头、全体干部职工深入企业、车间一线调研走访,让企业安心抓建设、强经营、谋发展。六是抓安全、筑防线,重大风险有效防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落细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开展“安全第一课”“安全生产五进”等活动40余场,组织安全生产专项检查11次,全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全面排查高新区环线污水管网运行情况,不定时抽检企业污水样本,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大涉气排放企业监管力度,全年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二、取得的主要社会和经济效益(一)稳增长方面:全年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户,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1.07亿元,同比增长16.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1亿元,外贸出口3489万元。(二)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10.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5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52亿元,占年任务100%。(三)招商引资方面:全年策划包装5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21个,先后赴西安、成都、济南、武汉等区域开展招商活动17次,累计签约项目12个,其中,7个项目已落地。(四)科技创新方面:全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0户,高新技术企业3户,申报“科学家+工程师”队伍4个,双创孵化载体1个、双创队伍4个、科技服务机构2个、研发机构4个,新增科技小院3个。(五)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入园企业证照实现“一站式”办理,累计办结各类手续40余项,累计派出干部200余人次,协助企业开展人才招聘、业务培训等活动10场次,解决企业用工近百人。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聚集质量不优。现有企业产业关联度小,大部分企业上下游“两头在外”,产业集群发展效应不明显。主导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产业层级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制造多、创造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不足,虽然增材智造、天然气综合利用、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涌现出一些亮点,但整体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创新赋能不足。高新区企业整体科研实力不足,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难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品牌效益不明显,部分企业产品“有牌无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部分产品“有量无牌”,产品档次和利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转型升级难度。(二)改进措施:一是狠抓企业培育。动态调度纳规入统和科技创新重点企业培育库,落实专人分类别、按梯队进行培育扶持和跟踪服务,确保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户以上;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推动材料产业绿色转型,特色产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家,特色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二是完善创新生态。加快推进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围绕医药中间体、高分子材料、酶催化等领域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力促4个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撑。完善科技企业引进和孵化政策机制,力争全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户(唐王天洋)、高新技术企业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40户,建立重点实验室、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3个。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21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户,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5亿元,同比增长15%。一是提升招引实效,增强发展动能。抢抓“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在东部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和数字经济等领域谋深谋细,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大力支持现有企业新上项目、扩大产能,向内挖潜,助力本土企业“老树发新枝”。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以新项目培植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做强工业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力促白酒生产线、屋顶分布式光伏、产业创新研究院、省级绿色食药专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充电桩及电子元器件生产等5个项目建成达效,完成年产3000吨碳纤维生产项目一期工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千方百计破解难题,加快承乾工贸技改项目环评手续办理,争取尽快投入运营。三是提升作风能力,打造最优环境。创新实施“五个一”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习提质”筑牢思想根基,以“实践提效”促进履职担当,以“考评提能”激发争先创优,以过硬作风护航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高新区发展遇到的“堵点”和企业群众关注的“痛点”,持续深化“帮办代跑”服务、做优“一对一”企业包扶、健全问题会商研判机制,探索实施“企业一次不跑”服务模式,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打通惠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