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子洲县> 子洲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子洲县植保植检站)

子洲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子洲县植保植检站)

发布时间: 2025-03-31 15:12
单位名称 子洲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子洲县植保植检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主要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植物保护等工作。
住所 子洲县农业局大楼
法定代表人 柴小兵
开办资金 17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子洲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43.74万元 148.08万元
网上名称 子洲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子洲县植保植检站)·公益 从业人数  5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及时变更相关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开展工作如下:一、开展的业务活动(一)农技方面1、试验示范2024年我们承接陕西省耕保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市农科院的各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12个。在电市镇水地湾村实施。包括玉米单产提升示范100亩,高粱单产提升示范1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0亩,榆林市农科院谷子品比试验,榆林市农科院马铃薯品比试验,高粱品种密度比较试验,玉米品种密度比较试验,高粱高效示范,玉米增密提产示范、大豆根瘤菌试验等,已完成试验示范总结报告。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了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有效提升了科技服务水平:是精心筛选和推广主推技术,紧紧围绕子洲县发展状况,组织开展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技术、玉米膜测栽培技术、谷子膜测栽培技术、高粱膜测栽培技术、旱地渗水地膜谷子波浪型覆盖穴播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黄芪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形成了技术操作规范是加快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围绕粮油保供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确定了子洲县水地湾村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扎实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组织农技人员参加省级培训4人,市级培训5人,县级培训30人,优选农业技术指导员到杨凌农大分期分批集中培训,逐步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二)土肥方面1、第三次土壤普查根据陕西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实施方案和整体安排,通过委托第三方与农技人员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土壤普查,涵盖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样1572个,其中耕地1251个、园地233个、林地22个、草地66个。已完成1572个表层样点和32个剖面样点调查采样工作,已制备样品1879个,已检测样品1702个;已完成盐碱地调查采样16个样点。耕地三普内业累计审核通过数1453个,正在进行剩余数据审核。2、耕地质量、墒情监测根据上级安排,在何集、淮宁湾、三川口等地设立9个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每个点安排常规施肥区、空白区,定时采测土样、植株样品,分析耕地质量动态;设立老君殿、淮宁湾、苗家坪、三川口、马蹄沟5个墒情长期监测点,按时上报和发布土壤墒情,指导大田生产。同时安排玉米、马铃薯肥效试验3个。(三)植保方面1、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为实现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病虫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基础,为切实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我站把此项工作作为植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实力量,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病虫监测预报水平。以粮、果、菜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按照“监测规范、预报准确、发布及时、指导科学”的思路,坚持定点监测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认真落实病虫周报工作制度,准确掌握主要病虫发生发展趋势,及时发布植物病虫情报,科学指导防治工作。重点加强了草地螟、土蝗、地下害虫、马铃薯28星瓢虫、晚疫病、玉米螟、大斑病、大豆病虫等重大病虫的预报,在发生前7-10天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植物病虫情报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并加强宣传,利用电视、网络、简报等形式向社会发布病虫发生防治和灾害性预报信息。同时利用网站、报纸、短信等载体,宣传防控技术,引导及时开展群防群治,全面提升病虫综合防控水平。全年共召开三下乡、集镇逢场、村组群众会、实用技术培训会5期,召开防治现场培训会4次,悬挂横幅标语14条,办墙生产报14面,出动车辆上街宣传14次,培训技术干部220人次,农民5000人次,散发资料5000余份。推动了植保植检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2、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2024年我县秋粮病虫草鼠害发生总面积57.42万亩次,其中病害15.59万亩次,虫害19.07万亩次,农田草害21.8万亩次(包含果园),鼠害0.95万亩次。防治总面积54.24万亩次,其中病害面积14.91万亩次,草害20.29万亩次(包含果园),鼠害0.86万亩次。挽回粮食作物损失2707.96吨,实际损失542.78吨;挽回果树损失5945.29吨,实际损失1374.75吨;挽回蔬菜损失2164.8吨,实际损失524.43吨。今年我们围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力宣传,注重实效”主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力争把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狠抓了越冬虫源防治、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减轻了后期防治压力。加强了以地下害虫、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谷子白发病等为主的的各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的技术指导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现场技术指导,全面落实了各项防治措施。加强了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主要开展了马铃薯、玉米病虫综合防治工作,其中重点完成地下害虫、马铃薯晚疫病、28星瓢虫、玉米大斑病、谷子白发病等有害生物统防统治6100亩,其中在李孝河乡新窑上等村开展了马铃薯病虫统防统治样板600亩。在淮宁湾乡前、后张渠、薛家硷村组织了4200亩豆类谷子病虫害统防统治样板。在何集镇高塔等村抓了1500亩玉米地下害虫统防统治样板。实施各种作物防治示范面积12050亩。其中马铃薯4250亩,大豆5100亩,玉米2150亩,果菜550亩。收到了很好效果。同时,示范推广了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测报、灯光、黄板诱杀、果园生草、高效低毒农药和新型药械使用等农业、物理、生态绿色防控病虫技术。绿色防控基地布置太阳能杀虫灯25台,粘虫板1.3万张,病虫测报灯1台等。累计物理防控面积0.83万亩,其中灯光诱杀0.27万亩、粘虫板诱杀0.33万亩,果园生草0.23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区技术到位率达到88%以上,防控效果达到85%,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5%,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15%以内。主要工作措施:狠抓植保技术入户培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业务人员在自身学习提高的同时,以落实绿色植保理念为重点,充分利用广电、互联网、科技下乡活动,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开展了一系列以病虫防治为专题的科技入户和技术培训工作,把生产上急需的植保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确保重点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了植保技术推广普及率。二、社会经济效益(一)推动农业发展: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技中心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促进农民增收:随着农业技术的普及,农民掌握了更多先进的种植技术,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例如,通过大豆单产提升技术等经济作物实现了高产高效,为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三)优化农业结构:农技中心还积极参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当地农业由传统的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三、存在的问题(一)旱作农业试验基地在水地湾便民服务中心,基地离办公地较远,在作物整个生育期,记载作物从出苗到成熟期等常规性农艺性状指标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难度。面临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如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等,这限制了其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拓展‌。(二)基层专业人员年龄断层严重,且普遍集中在50岁左右,开展工作以经验为主,学习创新能力较弱。农技服务中心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现有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新,影响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此外,人才待遇偏低也导致服务热情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导致服务效能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四、整改措施(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提高思想认识,坚决履行好整改政治责任,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改落实工作,确保各项整改任务得到有效推进。加强自我学习。通过组织化、常态化的学习相关的文献、新闻报道,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二)通过试验地的亩数、肥力、灌溉、交通等综合因素考虑,积极在全县内寻找符合以上条件的试验地,建立更加全面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五、下年度工作打算(一)提前优选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围绕全县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优选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农情信息采集和传播基地。(二)开展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示范。覆盖苹果、蔬菜、马铃薯、玉米、大豆、谷子等,防治示范面积1.2万亩。(四)开展肥料试验3个。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