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白河县> 白河县政务服务中心

白河县政务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31 15:03
单位名称 白河县政务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县政府有关部门到政务大厅开设窗口督察指导各服务窗口工作协调各窗口之间的业务衔接承担政务大厅内部日常管理和服务
住所 白河县城关镇滨河路中段
法定代表人 王松林
开办资金 20.7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白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48.34万元 123.85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白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多措并举,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一是全面实行行政许可、备案事项清单管理,制定完善实施规范,编制更新办事指南,基本完成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中控管理平台下放的693行政许可事项目录项编制工作。二是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制发《白河县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实施方案》,督促各部门认真梳理行政审批职能,明确牵头股室,制定进驻方案,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全进”,通过委托、进驻、窗口充分授权等方式,有效解决审批事项“两头审批”“体外循环”等问题,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2024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残联先后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养老经办中心整体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应进全进”。三是制定《白河县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办事流程实施方案》,以“五减、三提、一优”(五减即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减费用;三提即提高业务素质、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服务效能;一优即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再造流程、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政务服务事项“减时间”比例70%,“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5%,即办事项占比50%,网上可办率90%,全程网办率70%。四是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以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和5个县级特色重点事项为基础,巩固提升15个“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事项和20个行业“一业一证一码”改革成果,通过强化数据共享、精简办事材料、注重业务协同、再造审批流程,推动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限时办结,实现更多领域“一件事”一次办成。截止目前,我县累计受理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3703件次、县级特色“高效办成一件事”3355件次,“一业一证一码”95件次。五是加强涉企服务专区建设。对涉企审批事项实行全链条审批、跨部门办理,推行“一个专区受理、一个股室负责、业务内部流转、统一窗口办结”的高效审批模式。2024年,新发展经营主体1045户,其中企业2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共795户。(二)多点发力,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一是持续推行“项目管家”帮办代办服务模式。组织11个镇的项目管家和10个部门的联络员进行了帮办代办业务培训,集中签约了重点项目帮办代办服务协议。累计为企业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6000余件次。二是开展“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优服务”“政务服务体验员”活动。部门领导以工作人员、企业群众、审批人员、部门领导“四重身份”,对本部门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程体验,通过发现、解决办事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2024年开展活动24期,解决企业群众办事流程、窗口人员业务能力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30余个。三是深化跨域通办。联合陕西省旬阳市、山阳县和湖北省郧西县、郧阳区、竹山县开展政务服务领域合作协作,签订了《陕鄂边际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拟定了两省六地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工作重点,进一步拓宽通办领域、增加通办事项、丰富通办手段、提升通办质量,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难的问题。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务服务“一次办”,开启企业准营“直通车”。聚焦企业准营高频服务事项,巩固提升15项“一件事一次办”和20个行业“一业一证一码”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减时间、优流程、增便利。组建专业审前服务团队让窗口前移,提供材料预审和办事导引服务,解决企业群众“不会办、找不到、不清楚”的困扰。政务服务“远程办”,跑出审批服务“加速度”。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推进现场踏勘流程再造,用“数据跑”代替企业群众办事“来回跑”,推广“远程视频踏勘”改革,对24项程序较为简单、专业性要求不高、审批风险较小的事项进行远程视频踏勘,满足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今年以来,全县共受理各类勘验事项518件,远程视频踏勘占比达30%以上。政务服务“跨域办”,架起便民服务“暖心桥”。先后与湖北、江苏、陕西三省12个县(区)签订“跨省通办”“跨域通办”合作协议,梳理了328项高频“跨省通办”事项。联合湖北省郧阳区、商洛市山阳县等6地签订了《陕鄂边际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不断探索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新路径,持续扩大“跨域通办”朋友圈。创新推出“三访、三办、三到位”12345热线工单办理工作机制。“政务服务+”营商环境佳、线上线下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等工作经验引起新华网、《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2024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企盼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县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尚在起步阶段。镇村便民服务站点硬件建设还有差距,存在工作人员不稳定、流动频繁、服务事项不明确、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二是数据共享需进一步拓展。省市均建有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但与部门内网还未有效对接联通,政务服务平台仅能发挥事项申请登记、办结督办和事后评价作用,数据“烟囱”、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形成数据壁垒,导致信息重复录入、互为前置,影响办事效率。三是审批服务机制创新力度较弱。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没有及时总结、形成经验,在复制推广其他地区成功经验上没有做到活学活用。(二)改进措施。1.进一步规范“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秦务员”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以部门为中心”向“以事项为中心”转变。2.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按照目标一致、流程一致、标准一致要求,合理配置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在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的同时,同步提升线下服务能力。强化数字赋能和数据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大厅建设,在建设管理、智慧发展、功能升级等方面持续创新发展。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等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同步更新,确保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加快推进PC端、移动端、自助端和窗口端“四端融合”,以“线上入一网,线下到一窗”的线上线下并行方式提供服务,让事项办理无缝衔接,满足企业群众多样化办事需求。3.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覆盖融通。全面推进县镇村(社区)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实施县政务服务中心提标升级,推进镇村(社区)便民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打通县镇村政务服务网络,形成高效协同、覆盖融通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下一步,我局将继续认真对照上级部署要求,围绕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工作,持续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1.持续推进行政许可、行政备案事项清单管理。编制完善行政许可、备案实施规范,优化调整办事指南,加强对清单内事项全链条全领域管理,防止出现扩大审批范围、增设许可条件、设置变相许可等行为,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和监管效能,促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2.持续推进审管协同联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权责统一”的要求,以证照颁发和信息推送为准厘清审管边界,建立健全审管信息双向反馈机制,完善审管信息主动归集和交流互动机制,打造“信息互认共享、业务协同联动、结果闭环管理”的审管联动模式,提升审管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推动营商环境突破发展。3.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加快推进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和5个县级特色“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基础上,统筹推进新一批重点事项清单实施,持续推动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4.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涉企服务专区、涉企服务窗口建设,对涉企审批事项实行全链条审批、跨部门办理,推行“一个专区受理、一个股室负责、业务内部流转、统一窗口办结”的高效审批模式,不断提升企业开办和注销便利度。5.持续推进跨域通办。推进陕鄂边际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工作走深走实,通过党建引领与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管理、热线服务督办、队伍建设等有机结合,共谋陕鄂边际地区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一盘棋”,打造在陕西、湖北两省乃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政务服务区域合作特色品牌,以及省际间县级行政审批服务部门深度合作的标杆性、样板性工程。6.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提升,实现从“能办”“好办”向“易办”“快办”迭代升级。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投诉解决机制,推进各部门业务系统与全省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对接,健全完善“四端一线一评价”政务服务体系,力争标准统一、评价同源、非涉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7.实施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标升级。持续开展“政务服务进园区”工作,结合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形成差异化、针对性赋权清单,推动更多事项向基层延伸,实现“就近办、园区办”。拓展网办功能,加快推进“一张网”建设,健全完善镇村线上服务,推动“最多跑一次”向基层延伸。推进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设施,按照“五个一流”的标准要求(一流的硬件、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一流的创新),持续提升服务企业群众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