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白河县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收集本县考取普通本科(院)校、大专家庭困难学生情况。为了让全县各学校、学生及家长全面了解资助政策,按照上级要求,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向全县初、高中毕业生发放国家学生资助中心致初、高中毕业生的两封信;积极开展资助政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制发宣传单分发到学生及家长手中;印制《白河县教育惠民政策一览表》、《白河县教育资助政策明白卡》等教育扶贫政策宣传资料,在各镇、村(社区)及人口密集地区张贴,以提高教育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利用微信公众号、电视台、白河县学生资助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教育资助政策;开展“精准资助基层行”、“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宣传”等活动确保各种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及时收集本县考取普通本科(院)校、大专家庭困难学生情况,建立贫困学生库。(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为全面提升我县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水平,县局从自身抓起,健全资助监管机制,规范机构队伍建设。针对资助中心长期缺少工作人员致使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的现状,局领导及时调配,充实,加强资助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资助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机制,专门针对全县各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资助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形成长效机制,指导各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资助工作奖惩机制,为激发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三)认真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党和国家采取金融手段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民生政策,是现代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具体措施。为了落实好这项优惠政策,保证生源地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前做好准备,加大政策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发放《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全面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使贫困学生及时了解资助条件、申请、审批、发放和还贷等基本程序及要求。积极掌握学生录取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知晓国家惠民政策。开展培训会议向借款学生进行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培训,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宣传助学贷款业务,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家喻户晓。2.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县资助中心克服各种困难保障贷款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在办理贷款的高峰期,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和聘请人员中午、周末不休息,加强分工协作,顺利完成2024年助学贷款合同办理工作。做到了应贷尽贷,确保了贫困家庭大学生顺利入学。3.切实做好助学贷款年度本息回收工作。为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本息回收工作,促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长效健康发展,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贷款工作良性循环地开展,提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本息回收率,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明确各时间节点工作任务,实行贷款回收周报告和贷款本息催收奖惩制度。我中心每周星期五将本周本息回收进度进行汇总,向局领导汇报,并向各乡镇政府通报每天本息回收进展情况。并对完成本息回收工作较好的单位和人员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无力、任务完成不好的给予通报批评。2024年完成生源地助学贷款回收工作,回收率为100%,全市排名第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在我县的开展,真正的解决了县内的贫困家庭上大学难的问题,资助中心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及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四)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资助工作涉及面广,倍受社会关注,学生资助资料档案是资助工作过程的体现,是学生资助专项资金落实情况的印证,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资助工作结束以后对受助对象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归档管理,做到资助对象可查、可信,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生资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保证。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4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334人次1349.88125万元,其中发放学前贫困幼儿生活补助3526人次132.225万元;发放义教阶段贫困生生活补助15029人次670.50625万元;发放国家普通高中助学金3299人次399.975万元;发放中职助学金1489人次144.175万元。2024年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429人2923.649万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重资助、轻育人。资金发放后缺乏后续引导,学生可能将资助视为“理所应当”。2.育人形式单一。多以讲座、签承诺书等形式开展,缺乏互动性和持续性。3.社会责任感培养薄弱。未有效引导学生反哺社会,形成“受助-助人”的良性循环。(二)改进措施:1.构建“经济帮扶+成长赋能”体系,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多元化渠道,增加能力帮扶,加强技能培养。2.深化励志教育与心理辅导,邀请优秀受助毕业生分享奋斗经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缓解自卑情绪。3.强化感恩与社会责任引导,开展公益实践,建立反哺机制,鼓励毕业后经济条件改善的学生捐赠助学基金,形成传承文化。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资助队伍建设,创新学生资助监督体系和资助模式,做好贫困生的跟踪帮扶、回访工作,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效。注重挖掘受助优秀学生典型,大力传播正能量,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发挥立德树人的载体作用。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资金管理,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整合各项资助政策和项目,更好地发挥各项资助的效力,多渠道、多方位吸引社会力量助学,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