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黄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黄龙县委理论讲师团、黄龙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承担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组织对干部群众进行常态化的形势政策宣讲工作;指导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及制定政策措施,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考核。 | |
住所 | 黄龙县石堡镇中心街县委大楼一楼13号 | |
法定代表人 | 朱萍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黄龙县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64万元 | 3.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违没有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宣传部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开展业务情况。(一)以文明创建抓落实。以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发挥“一统两榜三强化”“五级联动”“周解忧”“红黑榜”等机制作用。做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做好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复查、推荐工作。做好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结对共建,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整治、文化文艺等丰富多彩的结对共建工作,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活动180余次。(二)以文明培育树新风。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两融入”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力做好《延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学习宣传工作,组织部分单位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基层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宣讲7场。依托各新媒体、公共文化设施和宣传文化阵地加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时代楷模”“学雷锋”等公益广告的刊播力度。二是培育选树先进典型。开展“第四届道德模范”和“第三届最美人物”评选活动,选树道德模范及最美人物候选人89人。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评选表彰新时代好少年31人。推荐“延安模范”5人,蔡年诚、孟振平、张忠堂3人被评为“延安模范”,以榜样力量示范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三是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把遏制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摆在突出位置,强化“一约四会”的教育引导和道德约束作用,加大“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培育。推广传世家训10余条,完善村规民约30条,粉刷多彩“文化墙”100余面,发放《黄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工作指南》1万余册。打造了白马滩暖山河畔露营基地、圪台乡苜渠村1314百年好“核”公园移风易俗示范点位,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以文明实践强基础。一是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工作标准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把瓦子街烈士陵园、文化馆、科技馆等资源统筹起来,聚焦“五项工作”内容,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成为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二是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制定印发了《“文明实践我是行动者”在新起点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基层活动实施方案》,围绕“1+7”文明实践活动安排,发动16个部门64名“小蜜蜂”,31支志愿服务队300人志愿者参与,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文明风尚等实践教育。推动“小蜜蜂”“爱心妈妈”“不晚镜头”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发展,先后开展理论宣讲、扶弱帮困、文化文艺、“暑与我,暑于你”、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80余次。三是按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标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村建设,巩固提升现有示范村,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动力。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来深入开展“十大提升”行动,召开工作推进会4次,督办问题539条,整改问题515条;抓实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包点位管理责任,实现791个商户单位、604户群众门前“四包”责任落实全覆盖,建立了8大党委牵头,67个支部负责的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推动县城区域内17个停车场、490个停车位免费开放,牵头增设电动车停车点73处、停车位1500个,布置充电孔位360个,城市环境面貌持续向好。推荐全国文明单位候选单位1个,全国文明村候选村1个,全国文明家庭候选家庭1户。常态化做好县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表彰文明单位3个、文明校园1个、文明村3个、文明家庭4个。加大对各级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创建工作指导检查,落实相关考核管理办法,着力提升全域文明指数。做好示范点结对共建,64个文明单位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文明创建方面。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仍需提升、市民文明习惯养成,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积极性还需加力;没有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文明楼宇、文明单元、文明科室延伸,文明单位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文明培育方面。在文明新风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方面工作措施单一,先进模范示范引导作用不够明显等问题。文明实践方面。在整合搭建五大文明实践平台方面没有形成规范制度;在精准掌握群众需求、针对性做好群众理论宣讲方面探索较少,措施较单一;缺乏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实践品牌。四、整改措施。(一)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倡导“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诚信经营、绿色环保等文明行动风尚,推进公民文明习惯养成。继续加强《延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学习宣传,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条例》,提升文明素养。落实责任单位动员市民参与创建的责任,提升知晓率、支持率、满意度。(二)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紧扣中央《测评体系》,高质量完成资料申报、点位建设、问卷调查等工作,强化负面清单管理,全力做好创建工作。召开创文工作培训会,对创文办、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创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规范资料整理收集归档的范围、标准、方法。(三)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楼宇、文明单元、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大孝子等评选活动,推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延伸。四是深化文明实践活动。结合文明实践“十百千万”宣讲工程,完善县级宣讲队伍人才库,丰富宣讲形式、落实经费保障,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继续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村建设,巩固提升现有示范村建设成功,持续完善“一约四会”自治组织,防范和治理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五是加强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大力推荐“延安模范”“陕西好人”和“中国好人”,筹备“第四届道德模范”和“第三届最美人物”评选表彰工作。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关爱力度,落实道德模范礼遇办法。用活线上“黄龙好人馆”,更新线下“好人广场”,举办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持续放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下一步着力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创建工作。突出为民利民惠民的工作导向,抓住关键,找准短板,精准发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达到新高度,把创建过程变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严格复查把关县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对已获得荣誉称号的村镇、单位、家庭、校园进行全面复查,根据工作实效和群众评价确定复查结果,对工作滑坡严重、群众意见较大的,坚决执行退出机制,防止“牌子到手、创建到头”。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学习宣传楷模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让先进模范走出“阁楼书斋”,示范引领更多人参与道德实践,健全完善礼遇帮扶机制,传递德者有得、德者受尊的鲜明价值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明校园创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为载体,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引导广大青少年有理想、敢担当,听党话、跟党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切实以法治的强制约束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全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抓好文明阵地建设,提高使用效率,增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打造实践品牌,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推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深入开展,深化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创建,广泛开展“万条家训进万家”、垃圾分类、扶弱帮困等活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一约四会”的教育引导和道德约束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公众人物、乡贤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通过舆论引导、教育规劝、依法奖惩等手段治理陈规陋习的举措,持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