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黄龙县> 黄龙县人才中心(黄龙县科技人才工作站)

黄龙县人才中心(黄龙县科技人才工作站)

发布时间: 2025-03-31 14:59
单位名称 黄龙县人才中心(黄龙县科技人才工作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县域经济发展引进人才,提供智力保障。负责全县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指导和协调;落实人才政策,提出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好各类人才的选拔、管理、交流、激励和各行业专家团队建设等工作;完成上级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住所 黄龙县石堡镇中心街14号县委大楼三楼
法定代表人 高飞
开办资金 1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中共黄龙县委组织部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54万元 1.85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工作,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开展情况。(一)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严格落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成员单位主体责任,调整优化职能职责,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三张清单”、督查考核、联席会议、举荐联系服务人才等机制制度,召开全县人才工作推进会,重点从人才引育、待遇保障、创业圆梦、深造晋级等方面创新举措,深度打造优良人才工作格局。(二)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引进一个人才、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和“把人才放在产业中、企业中、事业中”思路,系统整合优化人才政策,研究起草黄龙县人才“引育留用”十条措施、人才分级分类目录和评价确认实施办法、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等新政策新措施并形成讨论稿,教育医疗等行业部门出台教师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人才骨干、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方案,全方位支持行业领域人才发展。拍摄以“深耕人才热土、打造人才之家、诚邀各类人才前来创业圆梦”为主题的音乐短片《到黄龙去创业》,营造引才育才爱才用才浓厚氛围。(三)着力引进培养各类人才。吸纳有关人才参加全县春季大培训、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等教育培训,举办“我为黄龙发展建言献策”调研报告征集暨青年人才培养活动,不断提升本土人才综合素质能力。招录选调生2人,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和特殊紧缺人才公开招聘5人、校园招聘2人,招录招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人,新选聘3名大学生到村担任乡村振兴专干,吸纳专业技术人才组建27支259人党员服务工作队。累计引进院士1人、教授9人、挂职博士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7人、选调生20人,培育专业技术人员1466人(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31人、中级职称514人、初级职称820人)、延安“圣地英才”4人、高素质农民1472人、“土专家”31人、乡村医生52人,选聘乡村振兴专干83人。(四)着力搭建人才平台阵地。围绕实体平台,管好用好水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中蜂专家工作站、县乡(镇)创业中心等阵地,特别是将水产院士专家工作站从崾崄乡白城桥村整体迁建至交通条件更加便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更加集约、示范带动更加有力的石堡渔业休闲小镇,不断提升人才创新创业承载带动能力。围绕人才项目,积极提供培育、申报平台,精心组织各类人才参与三秦英才引进计划、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延安市第三批圣地英才计划人才项目申报,筛选4名专业人才和3个团队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育。(五)着力推动人才成果转化。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延安大学、西安植物园、唐都医院等20余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和带动培养人才295人。依托水产院士专家工作站,推行“服务团队+专家+基地+乡土人才”运行机制,标准化提升改造白城桥百亩大闸蟹特色水产养殖园区,创建渔业小镇“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解决“南鱼北养”气温水温不服、“高端冷水鱼”养殖技术难题和水产养殖推广提供了黄龙模式,全县发展大闸蟹养殖509亩、其他鱼类养殖400多亩,渔业一产产值达843万元,带动培育本土水产养殖人才23人,成功承办全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现场观摩会,桂建芳院士一行调研指导我县水产渔业工作。依托中蜂专家工作站,实施中蜂创新链项目,带动发展中蜂9.3万箱,申报中蜂专利2个,中蜂产业园区获批“省级自然教育基地”。依托挂职博士专家团队、本土技术人才,开展玉米单产提升、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创新应用、连翘种植等研究推广,玉米整建制增密度8万亩,种植连翘2万亩。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开办小微企业、店铺23家,建成省级家庭农场37家、国家和省级农民合作社7个。(六)着力提升选调生管理服务。按照“高看一眼、厚爱三份、严管一层”的原则,突出抓好选调生“选育管用”和基层一线“吃苦历练”“施展才干”,召开全县选调生座谈会,选派7名选调生外出考察学习,下派2名新招录选调生到村任职,组织全县选调生编排情景歌曲《怒放的生命》参加全市选调生风采展示活动,持续推动选调生成长成才。(七)着力强化人才工作保障。选优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建立县乡村三级联络平台,积极争取和保障人才工作经费,严格规范人才工作统计管理,制定全县行业领域人才基本信息统计目录,建成科技、教育、青年等8类人才智库和13条产业链1226名人才信息台账,定期维护更新人才信息平台,推动人才工作有力有序高质量发展。二、取得的主要社会和经济效益。(一)出台引进培养人才十条措施、乡村人才振兴意见等政策积极引导支持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乡村人才振兴取得新成效。(二)人才成果转化。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延安大学、西安植物园、唐都医院等20余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和带动培养人才295人。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开办小微企业、店铺23家,建成省级家庭农场37家、国家和省级农民合作社7个。(三)全面加强人才引育,紧扣县域发展需求,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为县域经济引育更多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资源,有效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我县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新时代新要求还存在差距,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对人才、人才工作以及创新人才理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二是黄龙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区位较为特殊,人口少,一些产业承载能力弱,引进研发机构和高校不够,引进高端人才不够,特别是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引进院士人才不够;三是各级人才保障服务水平还有待加强;四是产业发展和人才工作资金匮乏。对此,我县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予以改进。四、改进措施。(一)定向开展人才引进,多方推动人才下沉,集聚乡村人才资源。(二)分类推进人才培育,提高乡村人才素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三)着力优化人才环境,大力促进人才创业,推动乡村留住人才。五、下一步工作打算。聚焦“建设人才高地、打造人才之家”目标,创新“政策环境软实力+平台阵地硬支撑”双轮驱动,突出抓好人才“引育管用留”各项工作,为黄龙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一是在理念上下功夫。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深耕人才热土、打造人才之家”目标,创新“政策环境软实力+平台阵地硬支撑”双轮驱动,推进“产业、人才、城市”融合发展,全面夯实“人才强县”战略各方主体责任,优化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和职责,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统筹做好人才“引育管用留”各项工作。二是在政策上下功夫。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从提高人才的政治待遇、物质保障、资金投入、社会地位和搭建创业圆梦平台等方面探索新路子,研究制定人才“引育留用”十条措施、人才分级分类参考目录、人才分级分类评价确认实施办法、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等更加优厚的人才政策,全面摸底县域各类人才情况,开展分级分类评价确认,确保各类人才来黄“有奔头”、留黄“有盼头”、干事创业“有名头”。三是在引育上下功夫。坚持以产引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建立健全“基地+招引人才+本土人才”和“用人单位(企业)+项目+人才”模式,大力宣传推荐黄龙人才优惠政策、产业发展美好前景、全社会爱才惜才氛围,主动出击开展“双招双引”、交流合作等招才引智,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院士、行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带团队带项目来黄干事创业。同时,紧盯县域产业和群众实际需求,通过教育培训、挂职锻炼、柔性人才“传帮带”等方式,着力培育本土实用型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精心做好高层次人才招聘和管理服务,持续发展壮大扎根黄龙的人才队伍。四是在转化上下功夫。积极搭建工业园区、产业园、生产基地、试验田、工作站、服务点等人才创业创新阵地平台,大力招引和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积极策划包装人才和科技创新项目,争取省市级人才支持项目,为推动人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基础保障,持续推动人才成果转化,有效帮助企业发展,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面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从而形成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成果转化、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人才动能源源不断释放。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