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黄龙县> 黄龙县养蜂试验站

黄龙县养蜂试验站

发布时间: 2025-03-31 14:57
单位名称 黄龙县养蜂试验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规范养蜂生产经营行为,保护养蜂生产者的合法权利。蜜蜂优良品种引进、推广、改良;蜜蜂饲养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及新成果转化;蜂病检疫防治;蜂产品质量检测,指导蜂产品市场与流通;蜜粉源保护;规范养蜂环境保护措施;中蜂保护,繁育及基地建设等。
住所 黄龙县石堡镇算子村
法定代表人 张冯斌
开办资金 6.54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拨款
举办单位 黄龙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49.52万元 414.49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遵守《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黄龙县养蜂试验站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春季我站组织技术人员,对各个乡镇蜂农进行培训。(1)春季开始春繁之前,需要打开蜂箱进行检查,确保蜂群没有病害入侵、饲料充足,蜂王状态良好且能正常产卵,蜂群数量足够‌。如果发现蜂群失王或蜂王老残,应及时换王介王‌。经过越冬期,蜜蜂的饲料会受到很大消耗。通过奖励饲喂可以刺激工蜂的积极性,促进蜂王产卵‌。‌控制分蜂热‌:春季气温升高后,需控制分蜂热,确保蜂群快速发展。可以通过缩小巢门、避免随意加础等方法来实现‌。(2)在繁殖旺盛及大流蜜期前,繁殖蜂群的关键就在于蜂王产卵能力的强与弱。产卵力强的蜂王,是繁殖强群的基础。对于产卵差、老、劣蜂王,就及时提出来作小群后备或休息蜂王。对于没有必要保留的蜂王就杀掉,换入新的、产卵力强的蜂王。(3)培育越冬适龄蜂‌,在秋季最后一个蜜源前期加强造脾,促进蜂王产卵,加速越冬幼蜂的增殖。加入空脾扩大产卵圈,注意保温保证蜂群正常繁殖,紧缩巢脾增加巢温,使幼蜂正常孵化,密集蜂量防止盗蜂‌。‌选择合适的秋繁时间‌:秋繁的开始时间应选择在当地气温持续低于10℃之前的60天左右,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培育适龄越冬蜂。过早或过晚的秋繁都可能对蜂群造成不利影响‌。‌保持蜂多于脾的状态,有利于工蜂护脾。强群应维持蜂多余脾,弱群则应在新脾添加到原巢脾的两侧以增强护脾能力‌。(二)改变养殖生产模式。在全县推广中蜂浅继箱成熟蜜脾生产技术,利用浅继箱生产,可以为蜜蜂提供足够的储蜜空间,蜜蜂可以酿造出更多的优质成熟蜂蜜。而且,由于蜜脾有了充足的空间,蜂蜜能够充分成熟,其品质和口感也会更加出色。加继箱还方便了养蜂人的管理和取蜜操作,大大提高了养蜂的效率和收益。我站加大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宣传力度,加快产业创新发展。今年我县生产成熟蜜脾6万张,成熟蜂蜜产量达到15万斤。(三)成功创建黄龙“养蜂师”劳务品牌。2024年7月,黄龙县认定黄龙养蜂师为县级劳务品牌,认定黄龙县养蜂试验站、黄龙县利峰土特产品有限公司2家单位为创建引领单位。目前已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31个,带动就业创业2108人次,完成技术培训1600余人次,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以中蜂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合作社、养殖协会、加工企业、营销公司等市场主体,累计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人;精挑细选出136名养蜂师,纳入人才库进行管理,定期赴本地养殖户和周边县区进行技术指导。(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利峰公司对全县蜂农生产的成熟蜜脾进行回收加工包装,生产蜂蜜衍生品,增加蜂蜜附加值,新推出产品20余种,主要包括蜂蜜面膜、肥皂、口红、蜂巢蜜、蜂蜜酒等产品。通过线下和线上进行销售,主要通过自媒体进行销售,提高蜂蜜的销售量,拓宽畅通了销售渠道提升了黄龙蜂蜜的品牌知名度。二、主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经济效益。(1)助力蜂农增收:负责蜜蜂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和改良,以及饲养新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推广。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了蜂农的养殖技术水平,增加了蜂蜜产量和质量,从而提升了蜂农的收入。如2020年,黄龙县养殖中蜂9万箱,年产蜂蜜1300吨,产值达7200余万元,108户产业扶贫户参与中蜂养殖,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2)推动产业发展:指导蜂产品市场与流通,规范蜂产品生产经营秩序。建设蜂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学试验基地,推动蜂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当地蜂产业的壮大。(二)社会效益。(1)提供技术培训:定期组织中蜂技术培训,向群众宣传养蜂知识和技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蜂人才,提高了当地蜂农的整体素质和养殖水平,为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2)保护生态环境:负责蜜蜂粉源保护及泌蜜预测预报工作,规范养蜂环境保护措施。蜜蜂在采蜜过程中为植物授粉,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3)促进文化传承:黄龙县被授予“中华蜜蜂之乡”称号,养蜂试验站在中蜂保护、繁育及基地建设等工作中,传承和弘扬了当地的蜜蜂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三、存在的问题。(一)技术推广方面。(1)培训深度与广度不足:虽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但可能培训内容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复杂的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问题,讲解不够透彻,导致部分蜂农难以掌握关键要点。同时,培训的覆盖面可能有限,一些偏远地区的蜂农未能及时参与培训。(2)新技术推广缓慢:养蜂行业不断有新的技术和理念出现,试验站可能在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方面存在滞后性,使得当地蜂农无法及时受益于先进技术,影响蜂蜜的产量和质量提升。(二)产业发展方面。(1)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薄弱:黄龙县是“中华蜜蜂之乡”,但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可能还有待加强。蜂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打开市场,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影响蜂农收入。(2)产业链条不完善:蜂产品加工技术虽有进展,但产业链仍不够完善。例如,在蜂蜜深加工方面,产品种类可能较为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如蜂皇浆、蜂胶制品等。同时,在销售环节,电商运营等现代销售渠道的建设可能还不够成熟,依赖传统销售模式较多。(三)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1)蜜源植物保护难度大:黄龙县蜜源植物丰富,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蜜源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干扰。试验站在蜜源植物保护方面可能面临人力、物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对所有蜜源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2)中蜂种群保护压力大:作为中蜂养殖保护区,虽然严禁意蜂入境放养,但仍可能存在违规放养意蜂的情况,对中蜂种群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同时,中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选育工作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中蜂品种的优良特性得以传承和提升。四、整改措施。(一)技术推广改进。(1)优化培训内容与方式:根据蜂农实际需求和养殖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增加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比重。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现场培训外,利用视频教程、在线答疑等线上手段,方便蜂农随时学习。(2)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及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养蜂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提高养蜂试验站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二)产业发展提升。(1)加强品牌建设: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品牌策划和宣传推广,突出黄龙蜂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如生态环境优越、蜜源优质等。通过参加各类展会、举办品牌发布会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蜂产品品牌。(2)完善产业链条:加大对蜂产品深加工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开发多样化的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形成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资源保护强化。(1)加大蜜源植物保护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对蜜源植物的保护和管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提高公众对蜜源植物保护的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对蜜源植物的影响。(2)严格中蜂种群保护管理:加强对中蜂养殖区域的巡查和监管,严格执行意蜂禁入制度,防止意蜂对中蜂种群造成危害。同时,建立中蜂种群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中蜂种群的数量、分布和健康状况,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繁殖措施,确保中蜂种群的稳定和发展。五、2025年工作计划。(一)继续借助中国养蜂学会平台,积极参加国内外蜂业交流及论坛,学习蜂业新技术、新理念,开拓视野。同时继续邀请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来黄指导培训。(二)持续推动浅继箱生产成熟蜜脾工作,继续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优质优价生产回收,今年计划生产成熟蜜脾8万张,成熟蜂蜜产量达到20万斤,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黄龙蜂蜜。(三)持续完善黄龙智慧蜂业全链条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黄龙中蜂产业迈上数字化发展新台阶,打造全国智能化生态蜂业示范县。(四)继续扶持龙头企业,进行自媒体销售,拓宽销售渠道,保障中蜂产业稳定发展。(五)在全县新建中华蜜蜂保种场三个,在保基地、提质量、促销售上持续发力。(六)依托中蜂产业示范园区,强化研学实践,促进蜂旅融合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