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旬阳市中医医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医疗与护理保健服务。诊疗科目: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精神科/传染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疼痛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治未病科/体检科(涉及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事项以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业务范围为准) | |
住所 |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祝尔慷大道4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有智 | |
开办资金 | 12843.2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差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旬阳市卫生健康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308.45万元 | 14369.0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8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4年4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单位名称。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旬阳市卫生健康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提升“质量安全”这一内核,在高效能管理上夯实了“稳”的基础。一是医疗质量稳步提升。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全年次均费用、检查比、抗菌药物使用率等重要约束性质控指标持续改善。二是医保支付平稳改革。以DRG支付改革为契机,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做实做优临床路径,提升基金使用效率和安全,有效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让广大患者受益于高性价比的医疗服务。三是药品耗材管理稳定规范。持续加大集采药品配备率,有效解决临床用药需求;持续规范高值耗材使用,制定印发《高值耗材超常预警及评价制度》,减少群众就医负担。四是安全生产平稳有序。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抓手,聚焦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基建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全年无重大社会治安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二)强化“新质生产力”这一驱动,在高水平诊疗上开拓了“新”的高地。一是学科建设蹄疾步稳。新开设消化内分泌科、呼吸风湿血液科、中医经典科,成立睡眠门诊,建成省级治未病示范中心、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寇列玲工作室、西北风湿流派长安徐氏、王氏传承工作室,专科专病诊疗优势更加凸显,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承办安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及心血管病培训会、安康市中医病案质控中心2024年年会暨病案质量控制培训会,通过积聚智慧促进区域内学术交流及水平提升;强化“医工交叉”,全年完成设备更新27批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项,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20余篇,为临床诊疗提供强大的硬件、技术及学术支撑。二是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多渠道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0人,打造全链条、多学科人才矩阵,满足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唐世利及陕西省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龚昌芳传承工作室带教工作,启动新一轮院内中医药师承4人,蓄积高质量发展人才“活水”。三是中医药特色持续发挥。积极开展中医膏方服务,持续发挥中医护理优势,开展中医护理技术19项。四是对口支援聚优增效。上级医院10余名专家驻点倾情帮扶我院,为推动科室新业务、新技术发展注入“带不走”的力量,全面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三)突出“满意度”这一成效,在高品质服务上丰富了“优”的内涵。一是便民惠民成效彰显。持续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行动,通过模式升级、流程再造化解工作“堵点”,多项检验检查项目纳入全省结果互认;定期开展出院回访服务,解决急难愁盼,促进整改提升;通过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开通一院两区免费健康服务专车、设立志愿服务岗、免费停车等一系列暖心举措,让就医更便捷、服务更高效、态度更贴切。二是医共体工作走深走实。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组织开展村医培训7人次,选派9名业务骨干下派基层开展常态化医疗帮扶工作,助推分级诊疗。三是巩固衔接持续发力。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5名优秀青年分别在铜钱关镇及石门镇共三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大力开展中医药服务村村行活动,把优质的中医药服务送到基层一线,让健康帮扶更加便捷可及。优质的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及患者的广泛认可,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持续提升,“三全三好三满意”管理服务品牌持续深化。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江南院区开诊,一院两区同质同效运行,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就医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就医获得感更具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医院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全年门诊量11.1万余人次,出院病人1.3万余人次,手术近1700余例,健康体检近1万人次。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省市重点学科培育数量不够,中医特色优势彰显不足;二是信息化水平不高,医疗服务中信息化要素支撑不够。整改措施:一是制定重点学科建设五年实施方案,巩固提升一批、争取创建一批、培育扶持一批省市级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大力开展膏方、茶饮等特色项目,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参与度,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优势;二是完善网上挂号预约、在线问诊、报告查询、自助打印等便民功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辅助、医保审核、用药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强化示范引领,完善新体系。以“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加快完善市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二是强化传承创新,激发新活力。持续做好全国及省级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系统整理院内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三是强化服务集成,释放新效能。聚焦健康全过程,打造“治未病-治疗-康复”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在多发病、慢性病、疑难病方面推动中西医联合会诊、协同攻关,释放两种医学叠加效应。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号43628566861092811A2101)有效期限:自2024年3月5日至2027年12月9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