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为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资助。业务范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贷后管理;国家有关助学金管理及发放;资助政策宣传及其它相关资助管理;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宁强县西大街 | |
法定代表人 | 成军 | |
开办资金 | 3.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宁强县教育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65万元 | 3.6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4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优化工作机制。以国家资助为主,地方政府、学校、社会资助为辅,不断完善资助责任体系,“免、补、助、奖、贷”多元政策相结合,确保县域内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二)精心组织,扎实推进。1.精准认定。多形式、多渠道走近学生、了解家庭,全方位的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全面深入解读学生资助政策。做好全国、省级两个资助信息系统的运用,优化信息采集,分级成立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提前告知、个人申请、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信息库)”的工作流程,通过各级各类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与线下核实相结合,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确保认定工作公正、透明、规范,实现认定困难学生数据“零误差”。2.精准施策。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等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脱贫家庭学生(原建档立卡)、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边缘易致贫家庭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家庭学生、孤儿、残疾学生、残疾人子女以及突发严重困难家庭学生等家庭学生予以重点保障,“奖、助、贷、补、免”五位一体,确保公平受助。强化过程管理,按照资助对象、资助政策、资助资金、资助时间、资助方式“五精准”的要求,确保各级各类资助对象公平公正、资助政策落实公开透明,教育资助资金规范、安全落实到人,实现阳光资助。(三)资助情况。1.政府资助:全县各类“免、补、奖、助”累计资助学生共计13.61万人次5710.33万元,其中重点保障户学生人数3.9万人次3230.18万元(不含营养改善计划、励耕计划、生源地助学贷款)。学前教育:共计9808人次511.52万元,其中,落实生活补助4582人次171.83万元,免保教费5226人339.69万元,重点保障户学生5343人次240.46万元。义务教育:共计104281人次3390.15万元,其中,落实生活补助12759人次651.75万元,免教科书、免杂费91522人次2738.40万元,重点保障户学生22129人次639.62万元。普通高中:共计14035人次1126.48万元,其中,国家助学金3010人次343.05万元,免学费8657人次692.56万元,免住宿费2368人次90.92万元。中职教育:共计7679人次626.68万元,其中,国家助学金2614人281.75万元,免学费3902人次312.16万元,国家奖学金3人1.8万元,免住宿费1160人次30.966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679人2227.469万元,回收贷款271人171.28万元。高等教育学生资助:落实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滋蕙计划资助276人15.45万元,发放2024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到省内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项目19人资助资金40.05万元。2.社会资助:累计捐助资金和物资价值约317.11万元惠及学生2200余人。其中,美信助学项目资助60人9.91万元;香港智行教育促进会项目资助155人54万元;金辉酒业资助大学新生30人6万元;国防科技奖学金奖励师生55人20万元,20名学生4名教师分别参加了“走进军工筑梦未来”“星火传梦”夏令营;陕西省行动教育校长EMBA陕西校友会理事会资助现金及物品惠及586名学生价值约200万元;西安音乐学院捐赠助学金、钢琴等价值约10万元;江苏省慈善协会等爱心人士捐资约12.2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和学校设施设备更新;天津市荣程普济公益基金会捐助奖学金60人3万元;致公党崇川区基层委来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捐赠学习用品价值约2万元。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1.全县各类“免、补、奖、助”累计资助学生共计13.61万人/次,总计5710.33万元,其中:重点保障户学生人数3.9万人/次,总计3230.18万元。2.政府资助。学前教育:共计9808人次511.52万元;义务教育:共计104281人次3390.15万元;普通高中:共计14035人次1126.48万元;中职教育:共计7679人次626.68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679人2227.469万元,回收贷款271人171.28万元;高等教育学生资助:落实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滋蕙计划资助276人15.45万元,发放2024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到省内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项目19人资助资金40.05万元。3.社会资助。累计捐助资金和物资价值约317.11万元惠及学生2200余人。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精细化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个别学校负责人未能有效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忽视对业务人员的传帮带,导致工作推进不够稳健有力,工作效率不够高。2.资助育人模式有待创新。部分学校仅仅把学生资助停留在资金和物质帮扶的认识层面,未能健全全员参与、各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对学生成长曲线不够注重,资助育人活动随意化、简单化,成效不够显著。(二)改进的措施:1.资助管理流程再完善。继续做好资助金发放前、发放中、发放后的全程监管,按照“精准建立重点保障学生信息库、资助指标核算、资助金下拨、公示、发放、留存档案”的流程,确保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应助尽助,并保证“重点保障人群”学生优先、全部、顶格享受政策,实现规范资助和放心资助。2.资助育人工作再强化。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诚信教育,大力推进精准资助与全面资助相结合、物质支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引导各学校幼儿园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榜样引领作用,帮助受助学生培根铸魂、成长成才。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1.积极推进学生资助规范管理,提升精准化管理水平。完善实施细则,确保资助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各环节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确保资助工作有序进行。加强资助对象认定与管理,明确认定标准,规范认定程序,确保资助对象精准,认定时,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重点予以保障,给予较高档次资助。严格资金管理与发放,严格按照项目评审办法执行,使用“一卡通”或社保卡通过财政云系统发放,并做好发放台账,以备查验。强化资助工作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管机制,定期检查、评估、反馈、整改。加强资助信息管理,在数据应用方面,抓实资助管理系统的使用,做到“谁采集、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确保资助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2.加强培训与学习,提升资助队伍能力素养。分级分层分类组织资助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其政策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将政策业务水平学习培训与系统应用培训结合起来,提升资助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打造一支讲政治、业务精、有温度的资助工作队伍,为受助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3.创新资助育人路径,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新路径,大力推进“资助+”模式,通过“资助+济困”“资助+教研”等,使精准资助与全面资助相结合、物质支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挖掘资助育人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引导各学校幼儿园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培育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让资助育人更有成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