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吴堡县红枣产业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对全县红枣的栽培、管理、技术指导、规划布局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 | |
住所 | 吴堡县宋家川镇新建街111号林业局办公室三层 | |
法定代表人 | 薛亚娟 | |
开办资金 | 6.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吴堡县林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3万元 | 4.5万元 | |
网上名称 | 吴堡县红枣生产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本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单位在林草办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红枣产业服务中心职责,对全县红枣栽培管理、技术指导、规划布局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红枣生态管护方面2024年初春,随着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我中心紧锣密鼓地启动了红枣生态管护项目。我们秉持科学管理和精准施策的原则,通过严谨的村级申报、乡镇审核以及县级审定的三级联动机制,最终确定了高达10万亩的红枣生态管护总面积。为了确保每一亩红枣林都能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我们特别设定了每亩补助50元的财政支持标准。这一暖心举措不仅有效减轻了农户的经济负担,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得红枣生态管护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无论是炎炎烈日下,还是寒风凛冽中,我们都坚守在一线,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有效管护。截至目前,经过各镇(办)严格验收并上报的实际管护面积已达73685.17亩,兑付资金总额为3684258.5元。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资金均通过一卡通系统高效、透明地完成了兑现,确保了每一分钱都能及时、准确地发放到农户手中。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更在广大农户中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许多农户纷纷表示,政府的这一政策让他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增强了他们继续投身红枣种植的信心和决心。(二)技术培训方面2024年4月3日至7日,正值春意盎然、枣树抽芽的关键时节,我中心在前畔村、刘家沟村、下山畔等红枣种植面积较大的村庄,精心组织了一场为期五天的枣农集中培训活动。此次培训吸引了超过400名枣农的热情参与,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红枣春季修剪、整地、施肥、浇水技术以及枣树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我们特别邀请了资深农业专家进行现场讲解,专家们不仅详细传授了各项实用技术,还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地解答了枣农们在日常种植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培训现场,专家们手把手指导枣农进行实际操作,确保每一位参训枣农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此外,我们还精心准备了大量的宣传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项技术要点,并在培训结束后免费发放给每一位枣农,方便他们随时查阅和学习。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我们不仅有效传播了科技知识,更在广大枣农中弘扬了科学精神,倡导了科学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参训枣农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实用、形式新颖,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对今后的红枣生产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一些枣农还激动地表示,这次培训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还结识了不少同行,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真是收获满满。二、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一)经济指标突破性增长1、核心产区亩均产量显著提升至850公斤,较改造前增长了35%。尤为可喜的是,通过有机认证的2000亩枣园实现了溢价销售,单价达到了普通枣品的2.3倍,极大地提升了农户的经济收益。2、红枣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兴起,枣花蜜产量突破50吨,枣木工艺品产值达120万元,形成了“一主多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社会效益全方位显现1、成功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7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主李志强更是荣获“全国林业乡土专家”称号,成为当地红枣产业的领军人物。2、建立“枣农夜校”常态化培训机制,累计培养中级园艺师82人,95%的参训农户掌握了3项以上实用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枣农的整体素质和生产能力。(三)生态屏障功能持续强化1、项目区年固碳量达1.2万吨,成功入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典型案例,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2、枣林防风固沙效益评估显示,项目区年均减少水土流失量4.8万吨,有效提升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深层次矛盾剖析1、产业链韧性不足:全县加工企业年消化鲜枣能力仅占总产量的30%,冷链仓储缺口达1.5万吨,遇市场价格波动易引发“卖枣难”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2、生产要素制约凸显: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达58岁,老龄化问题严重,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仅占12%,现代化技术推广应用受到明显制约,影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二)系统性解决方案1、实施“三链融合”提升工程:补强产业链:筹建红枣精深加工园区,重点引进FD冻干、超微粉碎等6条生产线,提升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激活创新链:设立200万元科技专项基金,攻关枣多糖提取等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重塑价值链:开发红枣文化研学课程,建设红枣博物馆,推动“卖产品”向“卖体验”转型,提升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2、构建“四化协同”发展体系:生产标准化:制定涵盖28个环节的《有机红枣生产操作规程》,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数字化:开发“枣业大脑”决策系统,集成市场预警、灾害评估等8大功能模块,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营销品牌化:在长三角设立5个品牌推广中心,签约盒马鲜生等新零售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服务社会化:培育专业采后服务队12支,提供分级筛选、品牌包装等全流程服务,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服务水平。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实施“五大工程”建设1、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建设200亩古枣树基因库,对38株百年以上古枣树实施挂牌保护,确保珍贵种质资源的传承和利用。2、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建5000吨智能云仓3座,配套建设田头预冷库15处,提升仓储和冷链物流能力。3、数字转型赋能工程:在沿黄公路沿线布局5G基站12座,实现万亩枣园5G信号全覆盖,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新型业态培育工程:开发枣园认养、云种植等增值服务,年培育都市会员客户1万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和消费群体。5、跨境贸易突破工程:申报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筹建中东欧国家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二)完善“三位一体”保障机制1、政策集成方面:争取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整合资金5000万元,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金融创新方面:推出“枣园贷”“仓储贷”等金融产品,设立3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缓解农户和企业的融资难题。3、人才引育方面:实施“双百人才计划”,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0名,培养职业经理人30名,提升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三)创新“六方联动”推进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保险托底”的协同发展模式,组建红枣产业联盟,制定团体标准3项,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推动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