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数据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全市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的技术论证和评估推广,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和政府办公信息化,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 | |
住所 |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邵战强 | |
开办资金 | 362.56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86.04万元 | 330.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要求规范运作,能根据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有:名称由“渭南市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变更为“渭南市数据服务中心”,举办单位由“中共渭南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变更为“渭南市人民政府”,变更时间均为2024年6月18日。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渭南市数据服务中心深入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统好、用好、管好大数据资源要素为抓手,努力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着力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为渭南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数据动力。一、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是持续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提升城区5G信号覆盖率,截止2024年12月底,全市新增光缆3256.79公里,5G配套改造1762站,新增4G基站582个,新增4G用户38.62万户,新增5G基站2292个,新增5G用户43.63万户,新建移动网络室内分布系统167个,新增物联网用户105.82万户,新增千兆光纤到户端口9.75万个,新增千兆光纤宽带用户26.67万户。二是系统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纵向对接、横向整合”的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体系,基本建成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按照全省“三级四同”(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事项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相统一)标准实现基层全覆盖,设置身份认证、办事指南、统一好差评等功能,实现市民政、人社、教育、住建相关电子证照等信息一体化在线服务,完成编办、人社、住建、不动产登记、渭南消防支队等多个重点部门电子印章收集、制作和上报。三是大力提升“秦务员”服务水平。提升“四端融合”(电脑、手机、网口、自助)能力,持续丰富完善“秦务员”渭南站点功能,根据移动政务服务应用及接入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美丽乡村”、“高频事项”专区在省“秦务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上线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开会讨论,对相关业务科室及窗口进行走访,基于全省事项中心完成11个部门、86个可对接上线省“秦务员”平台的事项梳理工作,针对已完成梳理的事项清单进行系统对接,目前86个事项在移动端“秦务员”渭南站点均可查可办。基于渭南市政务云平台,搭建渭南市“数字政府”应用服务接入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事项中心、协调调度中心、省数据交换平台、渭南市一体化平台、渭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共计6个系统38个接口的注册及对接工作。推动渭南市移动政务服务向“秦务员”融合,对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事项,已完成2个系统20多个接口的技术对接,正在进行业务测试,完成后即可上线。四是深入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草拟《渭南市政务数据共享应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政务数据资源应用与管理。建设“市级统筹、部门互联、区县互通”的电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目前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接入7个市级部门、10个县(市、区)及开发区共17546项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已挂载数据150项,其中库表、接口类数据已达197项(其中承接了国家部委63个数据接口应用,省级134个数据接口应用),高频共享库表和接口数明显增加。加强与省直部门的沟通对接,力争通过省级平台实现数据回流,已通过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申请国家级数据资源1项,省级数据资源148项。五是持续提升政务系统应用水平。加大“秦政通”应用推广力度,全市累计注册人员59582人,激活44976人,均位列全省第三。组织力量对“秦政通”中市县两级机构信息进行全面摸排和修正补全,确保底数清、数据准、情况明。依托“秦政通”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加快渭南市智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推广,重点解决信创环境下的协同办公适配应用问题,推动市政府办公室、市交通运输局、白水县政府办等12个市级部门和7个县(市区)率先实现线上办公,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公文流转、事务审批、请销假管理等环节签批周期大幅缩减。指导各县市区规范操作电子公文系统,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累计发文数量377665件,收文数量5022236件。六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全升级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全市电子政务网络承载能力和安全水平。启动政府高清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外延会场、市政府沉侵式视频会议室线路等7个项目建设。协助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等20多部门进行故障排查及设备维护236次,开通VPN虚拟专用网络用户1000余次。协助市政协、市疾控中心等单位新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每月开展机房安全大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精密空调、消防设施、配电设施平稳运行。为市民综合服务中心大楼新增办公电脑IP地址227个,新增办公电话20部,电话移机127部,封停IP地址166个。七是切实抓好市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全年公开政府信息、政策解读2600余条,新闻动态3500余条。按时发布全市48家单位2023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以及310余家部门单位2024年财政预算及2023年财政决算信息。群众通过市政府网站依申请公开渠道、电子邮件等渠道共提交依申请公开260件,已办结257件。“渭南发布”微博发布信息1100余条、微信发布信息1800余条。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依托全市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开展编目信息录入工作。截止2024年12月,累计录入政务数据编目信息814条,已编制形成市级自建平台政务数据目录清单,目录编制率达到90%。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群众、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事项23297项,提供不动产交易“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数据12448条。提升城区5G信号覆盖率,截止2024年12月底,全市新增4G基站582个,新增5G基站2292个。群众通过市政府网站依申请公开渠道、电子邮件等渠道共提交依申请公开260件,已办结257件。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是数据共享难。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导致数据难以互通互认,影响数据共享的效率和质量,“信息孤岛”和“烟囱”林立的困局依然存在。整改措施是协调推进跨部门业务流、数据流整合,完善政务数据共享的制度构架,推动政务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推动数据高效共享。二是创新应用不足。各部门信息化普遍存在“纵强横弱”现象,跨部门、跨区域的应用协同和大系统、大平台建设薄弱,政府治理、城市管理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创新水平较低,跨部门协同的关联业务应用、数据分析应用较少。整改措施是协调推进横向联合,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系统平台。三是政务公开力度不够。市政府门户网站对各类政策精神的解读还不全面、深度还不足,政务服务、互动交流便捷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有待完善,网站工作人员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整改措施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四、2025年工作计划一是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修订完善《渭南市政务数据共享应用管理办法》《渭南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规范促进政务数据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努力实现政务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共享交换,满足各级各部门数据共享需求。二是加快数据共建共享。提升改造市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深入推进市级部门业务系统与市级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对接,加快推进国垂系统数据对接回流和中省政务数据直达基层工作,支撑“高效办成一件事”等用数场景,整合部门数据交换通道,全面推进数据多跨场景融合应用创新。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普查,编制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组织开展渭南市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编制工作,建立信息准确、完整规范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三是提升“秦务员”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移动应用整合至“秦务员”,强化“秦务员”平台总入口、总枢纽、总支撑作用。除“秦务员”外,各级各部门不在新建、扩建政务服务移动应用,已建成的政务服务移动应用在2025年底前分类整理、有序停用,服务功能迁移整合“秦务员”。加快推进“移动端”、“PC端”、“自助端”、“窗口端”四端融合。四是推动政府办公数字化转型。加快党政机关协同办公平台升级改造推广工作,着力打造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满足各使用单位对应用深化的需求。围绕“整体政府”业务协同要求,优化市协同办公系统与“秦政通”、市电子公文系统对接,启动省市两级电子公文系统对接,完成与电子签章集成、文件档案等对接工作。聚焦协同办公“业务数据池”,探索开展数据分析,为我市数字机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