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阴县> 汉阴县涧池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汉阴县涧池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30 21:20
单位名称 汉阴县涧池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与技术支撑。承担乡村振兴日常工作;负责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承担农、林、畜牧、水产业的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等工作;承担动植物防疫检疫、畜牧兽医、森林资源保护,林长制工作。
住所 汉阴县涧池镇西坝村兴平南路16号
法定代表人 郭益凯
开办资金 50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阴县涧池镇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91.62万元 48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汉阴县涧池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一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扎实有效。坚持每周开展动态排查、预警、监测,实现常态化管理、动态化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镇现有监测对象255户760人,落实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后,已消除风险183户528人,未消除风险72户232人,风险消除率69.47%。二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医疗保险收缴工作,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100%参保,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建立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全镇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辍学,落实“雨露计划”补贴163户169人50.7万元;扎实开展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持续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工作,危房改造共7户16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群众饮水问题得到长期稳定解决。(二)推进全面振兴,共建和美乡村。坚持城乡统筹,三产融合发展理念,紫云、南郡等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果蔬小镇”建设成果斐然。五坪、王家河等村加快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1个集体经济100万元以上村、2个50万元以上村,其余各村集体经济均达10万元以上。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道路交通、水利灌溉、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军坝村获评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三)稳定粮食生产根基。秉持“稳粮、增豆、扩油”的方针,竭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长。全年落实粮食种植3.95万亩、油料2.28万亩、蔬菜2.5万亩。通过深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推动粮油产量提升。同时,积极配合县农业农村局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粮食稳产增产筑牢根基。(四)加速产业多元发展。一是蚕桑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全年养蚕1670张,产茧75150公斤,实现产值375万元,五坪蚕丝被厂建成投产,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二是设施果蔬产业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成820个果蔬大棚、1座500吨气调库、4000平方米育苗大棚以及2000平方米仓储配送中心,成功打造集种植、销售、技术培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全镇果蔬复种面积达26800余亩,年产量4.3万吨,创造产值1.5亿元。三是依托洞河水库等丰富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产业链,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000亩生态养殖、95亩高位池设施渔业以及3000亩稻鱼、藕鱼综合种养。同时,建成150亩永丰水产养殖园区、2000平方米工厂化循环鱼苗种基地,规划建设年产5000吨鱼饲料加工厂、60亩休闲垂钓及冷水鱼养殖基地,并开发“全鱼宴”等特色产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五)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成功培育家庭农场107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4家,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六)扎实推进林业工作。一是健全林长制体系,设立14名镇级林长、41名村级林长,并选聘107名生态护林员,全面实现网格化管理。二是常态化开展护林员培训,严格考核奖惩,“生态卫士”上线巡护率超90%,完成绿化造林1700亩。三是严格资源管控,严格林木采伐审批与监管,有效遏制滥砍滥伐,开展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预防,将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四是发展庭院经济,围绕“千万工程”示范创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培育10余家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涧池君科玫瑰园苗木花卉基地,发展中营藤编、王家河竹篱笆加工等特色产业,有效提升全镇林业产值。(七)强化动物免疫。全镇生猪存栏41749头,口蹄疫免疫41749头;牛存栏5196头,口蹄疫免疫5196头;羊存栏2693只,口蹄疫免疫2693只,小反刍兽免疫2693只;禽存栏20.53万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20.53万羽、鸡新城疫免疫65495只;狂犬病免疫383只。全镇强制性免疫注射率达100%。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农业生产提质。通过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治等举措,粮食、油料、蔬菜产量稳步提升,全年粮食种植3.95万亩、油料2.28万亩、蔬菜2.5万亩。兑付产业奖补57.56万元、监测户产业奖补2.9万元、耕地力补贴151.5万元、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奖补22.9万元。(二)脱贫成果巩固。全年落实农村低保838户1647人,农村特困供养435人,城市特困14人,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729人,护理补贴654人;符合政策的困难学生全部享受到了相应的教育资助;危房改造共7户16人;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大排查活动两次,全力保障农村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和群众饮水安全。(三)集体经济增效。全镇20个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97.6万元,总经营性收益620.1万元,收入和收益主要来源为产业发展、集体资产租赁和投资,其中收入和经营性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1个,占比5%;50-100万的村2个(洞河,新华),占比10%;10万-50万的村17个,占比85%。(四)人居环境优化。全镇实施污水治理5469.6米,拆除私搭乱建130处9399平方米,拆除残垣断壁106处12177.5平方米,清理“三堆六乱”2983处,新增绿化面积2271平方米,通过污水治理、拆除违建、清理整治等措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深得群众一致好评。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技术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掌握有限。二是出台的农业优惠政策措施不多,从而吸引不了有实力、有技术的农业企业入驻。(二)改进措施。一是提升人员素养,制定系统全面的业务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干部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开展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提升干部的业务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需求。二是壮大产业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有技术的农业企业入驻;深入开展高素质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发掘工作,建立高素质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库,定期开展农业新技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人才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三落实一巩固”,持续强化动态监测,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兜牢工作底线。加大上级帮扶部门对接汇报,争取更大力度帮扶支持,深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和苏陕协作。紧盯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加大创业就业帮扶力度,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盘活优质资源、资金,以市场思维拓展经营板块,增强国企公司竞争力,强化“三资”监管,制定薄弱村帮扶措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实。三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推广玉米土豆间作技术扩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道路设施;加强耕地保护,治理月河水质,整治农村环境,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