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强县救助管理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实施救助。业务范围:负责受助人员的登记、查询、甄别、救助管理、安置、流浪未成年人保护性救助等。 | |
住所 | 宁强县羌州路南段 | |
法定代表人 | 杨东慧 | |
开办资金 | 2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宁强县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1万元 | 30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4年业务开展情况(一)强化站内管理,救助水平大提升。增强职工责任意识持续完善内部制度、转变观念,确保救助各项工作良好运行、健康发展。制定完善了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组织全站职工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相关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了职工救助业务能力和法律意识。严格落实24小时服务接待制,畅通24小时求助热线,确保受助及时。实行分类救助,制定完善站内及托养机构突发事件应急救助预案,切实保障站内外人员的人身安全。做好站内生活照料、寻亲发布、护送返乡、站外托养等救助服务,对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等特殊救助对象,及时护送到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全年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人员及临时遇困群众50余人次,其中救助遇困群众35人次,生活无着流浪人员15人次。对流浪人员中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护送返乡12人次,安置流浪无户籍流浪人员3人。(二)实施主动救助,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以公安部门为主、城管部门协作、民政部门配合的街面协调巡查机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告知、引导或护送至救助管理机构、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救助救治。从11月开始,县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的通知》,明确了各部门、镇(街道)工作职责和任务,保障在极端天气、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增配街面巡查救助力量、加大巡查力度和频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的安全。积极开展了“夏季送清凉”和“寒冬送暖”专项救助行动,制定了专项救助行动应急方案,组织全站人员成立2个流动巡查救助组,全年街面巡查救助340余次,参与人员550人次(其中:联合公安、城市执法部门联合巡查救助2次)。救助流浪人员25人次,发放受助人员所需物品、食品、棉衣被、药品、防疫物资160余件,防止了流浪人员因天气状况出现中暑、冻、饿等伤亡事故发生。(三)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护送返乡。按照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要求,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对老、弱和肢体残疾的受助人员,派专人护送返乡安置,全年累计护送返乡安置12人次,开展了返乡回访,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落实了帮扶和监护措施。(四)强化源头治理、推进回归稳固机制。建立完善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对返乡的受助人员开展综合评估,帮助解决生活来源、住房、医疗、生产等方面的困难,教育、督促其近亲属或其他监护人履行扶养(抚养、赡养)义务,并且建立镇(街道)工作人员或村(社区)干部结对帮扶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协助镇(街道)协调公安机关为3名长期流浪返乡人员恢复了户籍,落实了养老、医疗、民政救助等政策,确保生活得到保障。(五)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6月19日,举办了以“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为主题的救助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公众走进救助站,增进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了解。通过在“开放日”“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活动期间发放爱心卡、救助宣传单2000余张(份)、公布救助热线、在34个福福彩站和4个高速公路收费站、高铁站设置救助联络点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六)抓好机构安全,保障人员安全。今年以来,民政局开展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安全隐患大排查,成立以副局长、社会事务股、救助站负责人等人员组成检查督导组,分别对救助站和托养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和督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列出清单,限时整改。指导救助站开展自查自纠,完善安全制度,开展安全教育,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使职工巩固责任感和自我防范意识。对站内消防设施进行了更换和清理,制定了防火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9月份组织站内工作人员举行消防安全演练,提升了职工处置突发火灾事件的能力。开展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夜间和节假日的值班工作,坚持领导带班,值班期间进行机构内部巡查,危险品带入,确保站内受助人员人身安全。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保障基本生活权益: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流浪乞讨和困境人员得到救助后,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轨道。(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通过对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救助管理,减少了其在街头流浪乞讨对社会秩序和城市的影响,有效预防了因生活无着引发的各类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三)社会关注度提升:随着救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困难群体的良好氛围。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职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仍有差距,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创新,对新形势下做好救助管理站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还有待于探索和提高;三是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稳固机制还存在力度不够、方法不多,重复流浪问题。(二)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干部职工理论和业务学习培训,熟练掌握救助工作规程,提升救助服务能力。二是持续提升救助服务质量,前置救助关口、拓宽救助范围、延伸服务功能,分类施策积极主动做好救助服务。三是加大救助寻亲力度,充分利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寻人精准地域弹窗等技术开展寻亲服务,会同公安机关加大身份查询力度,及时开展人像识别、采集比对DNA等身份信息,帮助服务对象尽早回归家庭。四是积极探索回顾稳固机制,建立和完善返乡救助对象信息档案,利用定期回访和电话寻访等措施,督促其监护人落实监护责任,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要主动协调镇办,认真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避免反复流浪,从源头上治理流浪乞讨。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素养提升,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以实际行动为流浪乞讨特殊群体服好务、办好事、解难题。(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救助效率和质量,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救助管理工作动态管理,提升救助工作的精准度和便捷性。(三)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爱心人士、志愿者参与救助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为救助对象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帮助和支持。(四)开展好“开放日”活动,做好“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活动。使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有着落、生命安全有保障。(五)在街面巡查、政策宣传、寻亲安置、源头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外出参观学习兄弟单位先进做法和经验,联系专业人士,来站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六)进一步夯实安全工作,坚决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确保机构安全平稳运行。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