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档案行政管理与保管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档案业务监督指导与职称评聘档案业务培训与社会教育(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宫路101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有时 | |
开办资金 | 144.6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国共产党榆林市榆阳区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454.84万元 | 11303.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公益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开展了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来,区档案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的工作要求,推动全区档案事业健康发展。一、深化推进“三个年”活动高质量建设档案馆项目。围绕“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稳进提质积极推进榆阳区综合档案馆、展览馆建设项目。上半年,通过采取倒排工期、挂图督战、昼夜加班、多作业面施工等强有力的措施,7月30日提前实现项目竣工。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内蒙古乌审旗档案馆等多家单位前来调研。坚持把“快、稳、严、准、细、实”要求贯穿档案搬迁全过程。10月份正式启用新建综合档案馆。现已完成了项目决算,人防、消防验收及送审工作。目前已完成项目初验。严要求把控展览馆布展。为了保证展陈大纲的质量和进度,我馆携同第三方编制人员,深入区委各工作机关、直属机构及区政府各部门、园区管委会,逐一进行了座谈及资料收集工作。举全馆之力,强力推进此项工作,经反复修改,形成展览馆布展大纲,正在做进一步提升工作。干部职工作风能力提升。我馆积极加强业务骨干“传帮带”活动,开展档案安全工作、档案法律法规、电子档案政策标准、档案行业标准办法等专题学习和实务操作。照片和录音录像档案整理等能力明显提升。在榆林市首届档案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二、强化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不断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一是提高依法治档管档能力。加大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组建4个业务组,对全区57个部门及其下属单位、19个乡镇和12个街道办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指导。通过三轮190余人次业务指导,全面完成2023年文书立卷归档工作。二是提升档案行政管理能力。持续推进档案工作目标管理AA级认证。实地考察各单位档案管理情况,选定古塔镇、麻黄梁镇以及区中心敬老院,开展现场考核,通过认证程序。三是加强档案法治宣传。结合“6·9国际档案日”,邀请小纪汗煤矿员工进馆参观,学习了解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档案法实施条例》宣贯实施工作。发放《档案业务工作手册》《马树槐摄影》《榆阳地契档案》等编研书籍各200余份。并向市区两级干部群众发送32万条档案短信息,进一步强化档案法治思想宣传。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一是拓宽档案接收范围。接收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委组织部以及区财政局,2012年-2016年文书档案约65000件。接收区审计局,2012年-2020年文书档案869件,2011年-2020年业务档案1626卷,更好地积累基础档案资源,既保持量的增长又实现质的提升。二是规范档案资源管理。成立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专班,有序开展专题培训工作。通过编制实施方案、线上培训、线下答疑等多种方式,督促各机关单位、乡镇街道、国有企业抓好档案数量统计。共录入区级立档单位84家,从源头加强档案资源管控。三是抓实档案资源修复。投资4.95万元,修复保护218张清末、民国时期的官方地契档案。通过对传统载体档案的抢救保护,减少档案资源流失。全力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一是不断推进档案开放。通过利用放开馆藏,区轻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编辑出版《榆阳区手工业和轻工业志》,区工商联编辑出版《榆阳区工商志》,长城路街道杏墕村开展了村史馆建设。为党委决策、部门工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提供详实的档案资料。二是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编纂《榆阳区档案志》,编研《榆阳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印模选录》,对馆藏革命历史档案涉及的约1000枚印模完成扫描、摘编,进行排版设计,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文化的需求。三是坚持聚焦档案服务。秉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宗旨,投资150万元,更换档案管理系统。升级服务器和数据存储设备,提升查档利用覆盖率、办结率。全年共接待查阅群众2670余人次,查档资料5310余件,打印8200余页。确保及时、高效服务查阅,实现连续档案查阅251个工作日零投诉。坚持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档案馆各馆库区的建筑设计、设施设备配备均可达到档案保管保护要求,确保档案实体、信息载体和档案信息安全。二是强化档案数据存储安全。对馆藏重要档案数据进行异地备份保管。毫不放松抓好档案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体系。持续推进档案信息化。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要求,我馆不断推进档案数字资源建设,馆藏档案数字化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数字化全宗138个,录入纸质档案80511卷,671860件,馆藏档案数字化率约为98%以上,数字化进程全市领先,在全省名列前茅。三、工作亮点高标准完成档案馆建设。抢时间、赶进度、重质量、保安全,完成综合档案馆、展览馆建设项目。得到了省档案局领导的充分肯定。3月15日,我馆应邀在全省地市级以上档案局(馆)长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被区政府确定为2024年春季市级观摩我区的两个在建重点项目之一,并在全区第一季度部门、园区重点项目“擂台赛”中综合评比排名第一。创新开展民生及工程档案接收。接收区人民医院病例档案、新生儿出生档案53000份,接收区水利局红石峡三期供水等六项重点水利工程档案1200卷,接收区国资局国有资产档案289卷、8057件,并全部进行数字化,将馆内民生档案占比率提高至38%,数字化率为100%。(全省平均民生档案占比为26%,数字化率约为50%)。持续开发红色资源。投资99.25万元,完成《心耿耿意从容——五十载革命战士朱侠夫》等8部《百年榆阳》短视频制作,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强力推进乡村示范档案室建设。争取资金147.58万元,完成鱼河峁镇、芹河镇、巴拉素镇、大河塔镇、补浪河乡五个乡镇乡村振兴档案室建设工作。此项工作已走在全省县区级乡村档案室建设的前列,今年年底我区建成投运乡村档案室数量占到全市总量的50%以上。四、存在问题一是专业人才不足。工作中,档案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短缺不足,特别缺乏档案编研、修复、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二是部分部门单位、对电子档案工作重视不够,不能适应档案信息化要求,需要进一步宣传引导,确保各类电子文件档案应管尽管、应归尽归。三是数字化制约综合升级。尽管档案馆硬件设施较为齐备,但需完成数字化建设以落实中省市要求,推进争先创优,综合升级。五、下一步打算推进展览馆展陈大纲及布展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完成综合展览馆布展工作,充分展现榆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榆阳特色风采。现已完成展陈大纲,计划2025年年初完成初步设计、施工招标,年底前建成并向市民开放。力争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创建“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为抓手,依据《榆阳区数字档案馆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坚持以用促建,以“走在前、作表率”高水平的数字化引领榆阳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接收。在新馆“三网”业务系统建设中,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电子文件归档功能。积极与各业务部门沟通协商,促进各类电子文件应归尽归,电子档案应收尽收,逐步提高电子档案资源在档案资源体系中的占比。加强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让干部走出去,把知识技能学回来。总之,我们将始终牢记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发挥党管档案工作的体制优势,让档案成为人民群众解决难题和留存记忆的重要帮手。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