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救助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保障救助对象权益。负责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工作负责救助对象的临时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安置及返乡服务工作协调省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事项其它救助 | |
住所 | 榆阳区助民路2号 | |
法定代表人 | 刘军 | |
开办资金 | 579.5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榆阳区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913.72万元 | 1846.1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救助站.公益 | 从业人数 1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开展业务情况(一)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提升救助服务质量。聘请特邀义务监督员,由市人大代表党亚利、区人大代表付永东、区政协常委陈晨、榆阳区慈善协会副会长乔建平、榆林市军梦礼业商贸有限公司张梦杰、上郡路派出所民警刘成飞、金刚寺社区书记闫小飞组成的社义务会监督员队伍,秉承“实事求是、联系群众”的原则,发挥各自职能,监督检查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履职情况,更好的服务于受助人员。(二)精心组织开展“6.19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我站积极开展以“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为主题的2024年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宣传活动。6月17日在榆林火车站广场主要人流聚集地设立宣传点,通过悬挂彩门、横幅、设置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市民群众普及救助常识,我站共制共制作宣传展板16块,发放宣传册2500余份,救助引导卡2500余份,发放宣传单2500余份。6月19日邀请区民政局领导、特邀义务监督员、合作医院代表、媒体记者、爱心人士等35人入站交流指导。参观救助站展板,我站工作人员介绍了救助站救助流程、救助方法、工作范围、救助对象及受助人员的日常生活等情况,来访各界群众还参观了救助站男女救助区、受助人员活动区等场所。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救助管理机构工作内容、救助流程及救助管理政策法规等,提升社会关注度,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关注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积极提供救助线索,形成救助工作的强大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救助氛围。(三)扎实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我站街头救助出动工作人员310人次,出动车辆85车次,站内救助105人次,站外救助1人次,发放救助引导卡1130份。街头、站内求助人员发放食品、饮品640份。在这里,呼吁倡导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到关爱救助服务活动当中,让我们奉献小爱,汇聚大爱!“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我站街头救助出动工作人员136人次,出动车辆35车次,。通过网络媒体及抖音公众平台发布求救热线和服务指南,确保救助区域的全覆盖,全面进行救助政策宣传,对于人流密集地段,向周围商铺、便利店发放救助引导卡片,方便广大人民群众遇到流浪乞讨人员时能够及时与救助站值班室取得联系,积极引导其及时拨打我站24小时救助热线电话0912---3822537。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调动环卫工、交通协管员、出租司机、社会爱心人士等积极发现,主动报告,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救助”。(四)“智慧寻亲”,照亮温暖回家路。深化“智慧寻亲”,拓宽寻亲途径。利用各信息平台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和今日头条推送1人成功寻亲1人。对已经查明身份信息的1名人员,已顺利护送返乡,使走失人员回归家庭,让爱回家。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成效 2024年我站共救助702人:站内救助700人,男615人,女85人;站外救助2人,男2人;本省籍289人,外省和其他413人;其中未成年人27人,老年人138人;肢体残疾42人,智力残疾14人,听力残疾4人,视力残疾11人,疑似精神障碍41人,行动困难25人;自行离站553人,护送返乡98人,其他方式离站51人;救助危重和精神病到定点医院治疗45人。没有发生冻、饿、伤、死等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高质量保障好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三、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创新性缺乏,服务模式单一,效率滞后,服务质量不够高,社会大众不理解,时有投诉等问题。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深度融合党建与业务,协同发展共促。在下年度工作计划中,将党建目标和业务任务有机结合,增强两者互动,推动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障救助业务目标达成。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提升综合能力。扩展教育内容,除政治理论外,增加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及救助业务培训,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定期组织培训和专题讲座,拓宽视野。在教育方式上,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实行在线学习、微党课及知识竞赛,激发党员学习积极性。(二)加强标准化建设。规范接受、管理、安置返乡流程。在接收入站时,发现有身体及精神疾病的受助对象,及时协调定点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在管区滞留期间,照顾好饮食居住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受助对象的心理健康,不定时进行交流疏导。关注受助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按照一人一档,建立受助对象的个人信息档案,方便后期受助对象的寻访安置工作顺利开展。(三)持续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工作。深化“智慧寻亲”,拓宽寻亲途径,利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头条寻人”、“人像比对”通过人脸识别技术、DNA比对、微信公众号、救助寻亲网、寻亲热线等方式开展寻亲服务,按照“严流程、明类别、精操作”三原则开展“人脸识别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在转作风、创一流中践行初心使命,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早见效,保证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后生活有人问、有人管、有着落。救助站实施“阳光救助”为受助人员铺就“温暖回家路”。(四)持续开展易走失人员的回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严格监管、协同配合、标本兼治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易走失人员回访工作体制。一是进一步了解易走失人员政策落实情况及生产生活稳定情况;二是提醒亲属加强对易走失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再次外出流浪,源头得到良好的治理;三是扩大了救助政策覆盖面,提升了易走失人员及其家庭对救助政策的知晓度。(五)精心组织开展“6.19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活动。通过宣传救助法规政策、救助原则和工作定位,提高救助政策公众知晓度,通过多媒体渠道,全方位展示救助理念和政策要求。通过参观提问,引导群众理性施舍,抵制职业乞讨和跑站骗助行为。宣传民政救助政策、法规,及时救助街头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生活陷入困境人员,帮助其安全度过高温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护其合法权益,对受助群体实施更加积极主动,更为人性化的保护性救助。(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可度。现阶段仍然有许多群众,对救助管理站的工作职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我站的工作存在误解。对此我们要大力进行宣传,通过公益宣传活动、微信公众号、美篇、发放宣传册、拍摄宣传视频等多样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形式广泛进行宣传,让群众了解到救助站的具体工作内容,在避免因误解产生挤占社会资源,浪费救助资源,耽误救助服务正常开展的同时,提升社会影响力,社会认可度。(七)继续探索区域“中心站”服务模式。就是以榆林市榆阳区救助站为区域中心,实现优质的服务体系向各县站辐射,帮助带动周边县级救助站解决救助寻亲、滞留人员照料安置难等问题,对救助资源进行再调动、再分配,目的就是要打破救助“高地”与“洼地”间不平衡,实现资源有序流动,从而实现救助站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