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黄龙县> 黄龙县文化馆

黄龙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5-03-29 13:28
单位名称 黄龙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艺宣传,活动组织;相关培训,业余创作团体管理。村级文化室指导,文化交流;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
住所 黄龙县石堡镇中心街88号
法定代表人 孙斌
开办资金 36.0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黄龙县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8万元 21.0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县文旅局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各类活动开展。一是策划组织举办了“墨韵抒春”春联义写启动仪式活动,此次活动共为群众免费送出2000余幅,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正月十五期间,组织开展黄龙过大年春节文化系列活动——秧歌过街、黄龙猎鼓展演,排练“党”舞蹈、“相亲与相爱”歌伴舞,为正月十五演出增添节日氛围。二是持续做好基层文化培训工作。文化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丰盈、更优质的精神滋养。11月1日至11月7日深入七个乡镇开展为期7天的基层业务指导及广场舞培训。三是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开展2024年“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办公共发〔2024〕24号)文件内容,我馆特制定村晚活动方案,展示黄龙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以及近年来我县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发扬我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文化惠民政策、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工作,精选出独具特色的优秀文艺节目呈现给观众。在2024年陕西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四季村晚”活动的组织”,获得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群众文化学会的联合嘉奖,黄龙县文化馆获得“优秀单位”称号。(二)免费开放工作。免费开放课开设有舞蹈、国画、合唱、书法、秦腔、瑜伽、猎鼓、旗袍、太极拳等10门课程,根据我馆业务干部专业门类设定代课老师;同时,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授课以学习理论知识结合现场体验为主的集中教学形式进行。今年完成免费开放课254课时,参加培训3963人次。(三)非遗工作。一是稳步推进非遗常态工作。继续做好非遗资料完善工作;完成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验收工作和第四批省级非遗工坊申报工作;非遗馆今年5月份进行提升改造,新增加民间美食、传统医术等43项非遗项目。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精选黄龙优秀非遗项目《黄龙根艺》、《黄龙山连翘制茶》、《黄龙山药香制作技艺》等进行展示,激发了大家对非遗的热爱与保护意识。二是着眼“文旅融合”,创新发展“非遗+旅游”。积极开展非遗研学活动,截至目前,我县非遗展馆接待研学41批次,各地学校研学体验团队3000余人次。三是结合经济发展,稳步推进“非遗+产业”。非遗产业化发展就是对非遗资源中的功能、价值等挖掘、利用起来,以便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起到有效的带动和激励功能。2024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设立第四批省级非遗工坊的通知,其中黄龙县文化馆三项非遗项目成功入选:黄龙县正蒙关酒非遗工坊(传统古法酿酒)、黄龙山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黄龙山药香制作技艺)、黄龙县诚锦食品工坊(张回子牛羊肉制作技艺)。四是完成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展示展演、非遗三进活动,在各乡镇、景区、传习所、非遗工坊等多处悬挂横幅营造保护区建设氛围,通过宣传海报、LED滚动字幕电子屏、短视频、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提高活动的知晓度与参与度。目前已发表《黄龙猎鼓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层文化馆在本土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功能研究》两篇研究报告,其中《基层文化馆在本土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功能研究》荣获研究型论文类二等奖。二、取得的主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为了更好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文化馆重新打造“廊桥漫舞”演出场地,在4月29日,文化馆启动常态化演出工作:“遇见黄龙”猎鼓篝火晚会、“梦萦黄龙”廊桥漫舞表鼓韵篝火、廊桥漫舞,每周五、周六及传统节日准时呈现给广大群众,截至目前鼓韵篝火51场次、廊桥漫舞52场次。参观人数达一万余人次。有力拉动了黄龙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二)免费开放课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接地气、聚人气、创品牌”为目标,不断丰富群众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升活动质量。定期对馆内课程进行调研分析,了解群众的需求变化;定期对馆外群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结合各类文艺演出,创新免费培训成果展示,让群众通过培训走上舞台、展示自我,即增强了他们培训的积极性,又让免费培训的成果服务于全县发展大局。(三)《黄龙山野生连翘茶制作技艺》、《黄龙山药香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利用非遗工坊将非遗产品提档升级,研制出一系列非遗产品,将非遗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以“非遗+产业”模式带动我县经济发展。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员缺乏。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青黄不接,不能较好满足全县文化公益性服务工作,特别是舞蹈演员、音乐表演、舞美灯光、音乐制作等方面缺乏人才,导致很多工作的开展处于被动。(二)基础设施受限。房屋场地面积无法满足当前群众文化需求,馆内设备严重不足和老旧问题突出,受现有馆舍条件限制,不能更好的发挥免费开放工作的积极作用。文化馆设在四楼,没有电梯,没有无障碍通道。进馆群众占大多是为退休老人,对腿脚不便的群众造成困扰,削弱了对学习文艺知识的积极性。导致能够享受免费群众文化服务的人员相对较少。(三)经费不足。工作经费有限,全县点多面广,业余文艺队多,群众文化活动多,群众精神文化日益增长,难以满足群众文化工作的需求。在安排下乡辅导培训等情况下,下乡补助缺乏经费保障,辅导培训工作不能全面深入广泛开展。四、改进措施。(一)与文旅局协调,加大投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精神需求。(二)加强干部职工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增强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三)充实文化人才队伍,积极创新创作。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在青少年群体中征召、培育文化志愿者,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文化志愿者服务水平。(二)重大活动的开展。围绕我县工作安排部署及传统节日精心策划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三)继续加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四)紧扣群众需求愿望,大力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和艺术推广普及。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