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灞桥区> 西安市灞桥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服务中心(西安市灞桥区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

西安市灞桥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服务中心(西安市灞桥区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28 17:13
单位名称 西安市灞桥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服务中心(西安市灞桥区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城乡低保工作;指导街道办事处低保工作开展;低保标准的审核、审批和档案管理。负责全区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依法进行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并出具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
住所 西安市灞桥区长乐东路1633号
法定代表人 杨小飞
开办资金 5.0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灞桥区民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05万元 5.05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4年12月10日办理单位名称和宗旨业务范围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在区民政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公示如下:一、业务开展情况(一)精准识别,确保救助资金发放到位为确保救助资金精准发放,我们严格审核保障对象资格,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息比对等多种方式,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全面摸排。截至2024年12月,共确认低收入保障对象6805名,发放救助保障金3455.36万元。其中,为1635户2763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621.08万元(含一次性补贴和取暖费),有效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我们还特别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如城乡特困供养人员、临时救助对象、低保边缘家庭等,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救助措施。例如,为252名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发放供养金及照料护理费520.48万元,为2037户3569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284.54万元。(二)完善体系,构建分层分类救助格局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效能,我们积极构建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一方面,我们根据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将其分为不同类别,并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另一方面,我们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10月份,我们草拟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为分层分类救助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外,我们还积极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反馈的预警信息核查处置工作。自今年1月至今,已核查处置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和防返贫监测预警信息570条,有效预防了返贫现象的发生。(三)精准帮扶,确保监测户稳定脱贫针对监测户(即“三类人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我们定期走访,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帮扶措施。具体而言,为32户共93人的监测户制定了“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确保精准施策。同时,将8户共25人纳入低保范围,实施了“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全方位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四)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为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我们积极开展下基层解民忧暖民心专项行动。针对省厅、市局、局督导组、区街自查反馈及走访群众发现的问题,我们共建立了35件台账,并全部完成了问题整改和诉求办理。通过这一行动,我们进一步拉近了与困难群众的距离,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的社会救助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通过精准识别和发放救助资金,我们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他们不再为生计发愁,能够安心地工作和学习。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二)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我们的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救助资金精准发放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这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三)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社会救助保障工作,我们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我们还通过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存在问题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工作力量不足随着救助工作分层分类体系的扩展和社会救助对象数量的增加,街道从事社会救助的工作力量显得不足。人员不稳定且大多身兼数职,制约了工作的高效开展。(二)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申请救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助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三)预警监测机制作用不明显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作用不够明显。基层干部主动发现意识不强,大数据预警与实地摸排结合不够紧密,导致部分潜在风险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四)监管力度欠缺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街道后,我们对街道工作的监管力度还有待加强。部分街道在救助资金发放、救助对象审核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指导。四、整改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一)加强队伍建设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增加街道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同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救助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网络、宣传栏等渠道广泛宣传救助政策的内容和申请流程,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解能力和宣传水平。(三)完善预警监测机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实地摸排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主动发现意识和能力。(四)加强监管力度我们将加强对街道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定期对街道的救助资金发放、救助对象审核等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处理。同时,加强对街道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五、2025年下一个工作计划展望2025年,我们将继续围绕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的目标,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保障工作。具体计划如下:(一)持续优化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我们将继续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根据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实现救助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通过持续优化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提高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加强救助对象动态管理我们将加强对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定期对他们进行走访和核查。通过动态管理,及时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救助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帮扶措施。同时,加强对新增救助对象的审核和确认工作,确保救助资金精准发放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三)提升政策宣传和培训效果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效果。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和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解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提升政策宣传和培训效果,增强救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四)强化信访和矛盾化解工作我们将高度重视信访和矛盾化解工作,建立健全信访处理机制和矛盾排查化解机制。通过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妥善处理信访案件、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等方式,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同时,加强对救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救助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总之,2025年我们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理念,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保障工作。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完善预警监测机制、加强监管力度等措施,不断提高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妥善处理信访案件、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等方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