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略阳县> 陕西省略阳县文化馆

陕西省略阳县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5-03-28 17:05
单位名称 陕西省略阳县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文艺创作培训、群众文艺理论研究、基层文化市场的管理与业务指导以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和保护。
住所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羌文化广场
法定代表人 王龙
开办资金 10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1万元 99.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办理变更登记事项1次:4月3日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由原徐宁中变更为王龙。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核准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现报告如下:一、2024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免费开放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织开展了略阳县第二届民歌(羌歌)大赛、略阳县2024年文化惠民春节文艺晚会、略阳县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文化馆馆际交流系列活动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0余场次,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二是免费公益培训活动卓有成效。先后举办了“中国声乐走基层·乡村振兴在行动”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周发猛声乐讲座、2024年乡村非遗工匠羌绣传承人培训班、略阳县2024年民歌(羌歌)培训、暑期文化艺术公益培训班等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同时,组织文艺骨干深入社区、农村、机关单位、学校、镇办开展舞蹈、书法、美术培训30余场,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次。三是开展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在服务宣传周活动期间,举办了略阳县非遗产业发展及羌文化保护传承专题讲座、略阳县“墨润兴州”书画展、略阳县羌文化主题摄影展、略阳县“唐诗里的略阳”巡展活动、略阳县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等活动,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肯定。(二)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丰硕。一是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镇村、进景区活动及非遗展演、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40余场次,新编排《请喝一碗罐罐茶》《中华龙》《萨朗舞》《青青莫依哟》《岁舞千年》等多个羌族特色文艺节目。二是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累计举办各种非遗类培训12期,累计培训500人次。三是积极开展非遗调查申报工作。建立了非遗项目数据库,新挖掘略阳羌族刺绣技艺、略阳红豆腐手工制作技艺、略阳古法石臼艾绒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拟申报略阳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铁佛寺老陈醋酿制技艺列入汉中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四是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搭建非遗展示平台,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日活动、过羌历新年赶非遗大集等活动20场次,吸引县内外游客达5000余人,极大地提升了略阳非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五是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所管理。通过临时抽查、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对24个非遗传习所加强日常管理。对略阳非遗传习中心、乐素河银针祛痔传习所、郭镇略阳羌族麻编传习所、略阳羌族羊皮鼓舞传习所、荷叶坝嘉陵江船工号子传习所传习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达到了非遗项目传承的标准和要求。(三)国家级羌族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再上台阶。一是完善羌文化非遗宣传标语标识标牌。在高速公路出口引线安装道旗600面、巨幅宣传标语4幅。在牌坊坝村安置点绘制羌族文化巨幅墙绘3处、生态园安装标识标牌11处。在县非遗传习中心安装标识标牌7处。安装羌文化宣传标语和羌元素20余处。二是持续开展羌文化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先后到天力实验学校、东关小学、高台小学、荣程中学等地开展羌文化非遗“四进”宣传展示和培训活动。举办羌文化建设成果图片巡展、羌文化专题讲座、非遗专题讲座等活动50余场,宣传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提升了社会民众羌文化、非遗保护传承认知度和知晓率。三是完善非遗传承设施,提升非遗体验功能。加快传习场馆传承设施改造提升,整治传习所周边环境,新增市级传习所3个、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1个。县级项目银针去痔传习所安装指引牌一面,购买相关传承设施;市级项目嘉陵江船工号子传习所改造传习用房一间,展出相关实物,购买了电视、音箱等传承设施;羌族羊皮鼓舞传习所(高速出口、汉职院)新购羊皮鼓100面,举办展演及交流学习活动30余场次;羌彩、汉析里罐罐茶传习所投资100万建成罐罐茶沉浸式体验馆,一次性可容纳50余人开展体验活动,羌族麻编传习所投资20万元建成麻编展示馆和生产体验基地,羌绣传习基地投资20万元建成集羌绣、羌服、文创产研一体的研学基地,燕之屋酒坊、略藏禧酒坊汉中土法白酒酿制技艺传习所投资30万元建成略阳包谷酒传统酿制技艺产学研基地。四是持续加大非遗保护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非遗影响力。略阳罐罐茶、羌族羊皮鼓舞、羌族麻编、土法酿酒、羌绣羌歌羌舞等非遗项目先后参加汉中文化旅游节、非遗年会、杨凌农高会等大型非遗宣传展示和文旅招商推广活动,提升了略阳非遗品牌的影响力。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1.略阳县文化馆获得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最佳单位”、“县级文明单位”;文化馆干部罗亚楠获陕西省群星风采·第十一届陕西省群文系统业务干部技能大赛舞蹈类二等奖;袁桂生《黑脸小三》获陕西省第二届“百花绽放”群众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2.新增市级传习所3个、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1个。3.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文化素质。4.增强了略阳县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了略阳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在新兴文化领域如数字文化、文化创意、非遗保护等方面缺乏专业人员引领。2.创新能力不够。文艺演出和培训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创新性不足,难以长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培训课程设置较为传统,无法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3.民众对羌族文化的认同度、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认知度较低。县域内羌族文化特色景观、文化标识设置不足,难以让民众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直观感受羌族文化魅力,缺乏沉浸式体验空间,像羌族传统建筑风格的街区、文化广场等建设欠缺,无法形成浓郁的文化包围感。(二)改进措施:1.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涵盖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艺术指导、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鼓励职工和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加强与高校艺术院系、专业艺术机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来馆开展讲座、培训与指导工作,拓宽文化馆人才和非遗传承人视野。2.持续破解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在内容上,深挖羌族刺绣、罐罐茶制作等本土非遗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与体验活动。人才层面,对内定期组织员工暨非遗传承人参加创意策划、新媒体运营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对外高薪聘请文化创意、数字技术人才,注入新鲜血液。传播时,巧用短视频平台,拍摄有趣的文化科普视频,利用直播开展线上文艺演出,吸引更多人关注。3.多策并行让羌族文化与保护区认知“升温”。先从活动入手,举办羌族文化节,开展羌绣、羊皮鼓舞体验活动,让民众亲身感受羌族文化魅力;在宣传上,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羌族文化短视频、直播非遗技艺展示,吸引更多关注;走进学校和社区,开展文化讲座、民俗展览,从娃娃抓起,提升民众文化认同感与认知度;还能联合旅游部门,开发羌族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让文化“活”起来,融入民众生活,让更多人了解羌族文化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持续开展丰富多元的群众文化。1.主题系列活动策划:依据不同季节和节日,策划开展“油菜花海”“大地欢歌”“文化馆宣传服务周”“纳凉晚会”“羌历新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多个主题活动,确保每月有精彩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2.社区文化深耕:文化馆专业人员深入社区指导,协助组建社区合唱队、舞蹈队、戏剧社等文艺团体,并定期组织社区间的文艺交流比赛,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增强居民文化凝聚力。3.文化志愿者助力: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与管理体系。吸引更多热爱文化艺术的志愿者加入,经培训后参与活动组织、现场引导、艺术辅导等工作,拓展群众文化活动人力支持,提升服务覆盖范围与质量。(二)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羌文化保护力度。1.非遗资源数字化整理。2.继续加强传承基地与传习所建设。3.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三)扎实做好各类培训工作,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内容包括文化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非遗传承、暑期艺术公益培训等方面,对象涵盖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学生、社区群众等各个方面,提升我县群众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