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略阳县> 略阳县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略阳县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发布时间: 2025-03-28 16:48
单位名称 略阳县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自然保护区日常巡护、生态修复、濒危物种救护与放生,保护对象及其栖息地环境调查与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宣传教育、违法行为查处等工作。
住所 略阳县东关
法定代表人 叶涛
开办资金 7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略阳县林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39.8万元 141.5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办理变更登记事项1次:6月21日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由原吴涛变更为叶涛。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核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现报告如下:一、2024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严格落实保护区巡查制度。围绕珍稀水生动物资源保护监测、水生态环境安全、“十年禁渔”、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内容,加大保护区巡查频次。资源保护股每周深入保护区开展2次以上巡查,基层保护站巡护员每周对辖区河道开展4次以上巡查,巡查覆盖率达到100%。巡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了多起可能影响水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事件,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对保护区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持续开展宣教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水生动物意识。2024年,共开展水生动物保护科普宣教“进社区”“进校园”活动4次。其中,在县城中心广场和两河口镇唐家沟社区分别开展了1次水生动物保护科普宣教“进社区”活动;在保护区周边金池院小学、五龙洞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以“关爱水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水生动物保护科普“进校园”宣教活动。活动中共展出展板20块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宣传环保袋1500余个。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2024年,在保护区共放流规格20-25公分的大鲵苗种2000尾,鲫鱼等适生常规鱼10万尾。今年,在保护区实施了大鲵增殖放流和常规鱼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规格20-25公分的大鲵苗种2000尾,鲫鱼等适生常规鱼10万尾。通过开展水生动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有效补充了保护区大鲵和地方适生鱼类自然种群数量,促进了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与增长。强化科研监测调查。2024年,我处委托专业团队和机构开展了1次环境DNA(eDNA)监测数据分析和1次水生野生动物专项调查。环境DNA(eDNA)监测数据分析,通过对保护区河流水域进行定位、测量、取样,分析水环境质量情况。同时保护物种痕量DN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收集环境DNA(eDNA)监测数据,为后期物种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比较详实的科学掌握。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成效评估。根据中、省环保部门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要求,评估专家组对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我处结合工作实际编制上报了年度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自查报告。(六)推进保护区高质量项目建设。1、实施了陕西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项目,项目内容为保护区受损栖息地生态修复与治理、岸线植被进行修复与专项管护、监测设施设备更新维护、宣教及保护能力提升培训。2、完成了陕西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收尾工作。对该项目尾欠工程进行收尾和竣工初验,完成了县财政部门对该项目的绩效评价和审计工作,邀请第三方审计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审计。3、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储备2025年项目2个,其中,向省林业局申报陕西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年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项目1个,向县财政局申报2025年度陕西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项目1个。规划和上报了陕西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及信息化设施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林业草原陕西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修复2个“十五五”项目。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2024年度,我处紧紧围绕各项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保护区巡查管护成效明显。通过开展保护区日常巡查,发现和制止了发生在保护区多起可能影响水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事件,有源头上遏制了保护区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保护区保护物种和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群众保护意识得到加强。通过开展水生动物科普宣教、保护区法律法规宣传,广大群众保护珍稀水生动物意识、自觉遵守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意识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保护区物种资源逐年增加。通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与专业团队和机构合作开展资源调查监测,保护区大鲵、多鳞白甲鱼等珍稀水生动物自然资源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保护区建设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实施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巡护监测能力提升建设,保护区基层站点、宣教设施、监测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保护区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保护区巡护管理难度大。由于单位干部队伍人员少,力量薄弱,保护区管护面积大,导致保护区日常巡护管理难度大,保护区“五乱”行为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制止和处理。2、项目管理不规范。在项目建设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项目建设和管理上不够规范,重建设,轻管理。3、保护区设施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近年来,通过项目实施,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趋于完善,巡护监测设备配备到位,但由于单位人员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部分设施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二)改进措施:1、强化干部职工学习培训。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一线干部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同时,邀请机构技术人员到单位进行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干部业务水平。2、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林(山)长制、河长制属地管理机制,构建保护区网格化管护模式,保护区日常巡护管理实行“管理处—镇(街)、管护站—村级护林(渔)员”三级管理体系,通过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发生在保护区内乱采乱挖、乱占乱建、乱捕乱猎、乱排乱放等破坏水生态环境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3、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巡护手段,如利用远程视频监控对保护区进行实时监测,利用水下红外相机对水生动物种群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无人机、掌上巡护设备对保护区进行巡查,实现保护区巡护全覆盖、不留死角。建立保护物种数据库,为后期保护物种科学研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实现保护区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道路。四、下一步打算(一)坚持落实保护区日常巡护制度。每周深入保护区开展2次以上巡查,基层保护站巡护员每周对辖区河道开展4次以上巡查,巡查覆盖率达到100%。确保保护区保护物种和水生态环境安全。持续开展水生动物保护科普宣教活动。参加林业局组织的野生动物保护等集中宣传活动1次以上;深入保护区周边镇、村和学校开展珍稀水生动物保护科普宣教、保护区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进社区、进校园”活动2次,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保护珍稀水生动物意识和自觉遵守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意识。加强科研监测调查。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珍稀水生动物物种资源监测,摸清保护区保护物种数量。继续与院校合作,开展水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建立珍稀水生动物资源数据库,为后期保护物种科学研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实现保护区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道路。抓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一是做好2024年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项目竣工验收和审计;二是计划完成2025年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项目实施;三是计划储备2026年保护区重点项目1个。严把项目设计关、施工质量关、施工安全关,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建设。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