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宁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发展食用菌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业务范围:食用菌主导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规划;资源培植与产品、市场开发;生产与行业管理;技术培训、指导与推广;调查统计、考核验收;相关配套服务。 | |
住所 | 宁强县民主街6号 | |
法定代表人 | 马骁灵 | |
开办资金 | 19.8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宁强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9.84万元 | 19.8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4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紧盯责任目标,全力完成年度任务。按照“扩量”的总体要求,一是制定了年度生产计划,按照各镇实际下达了生产任务;二是中心干部实施分片包抓的方式,联系镇(街)、食用菌产业园、食用菌生产企业,对食用菌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组建产业发展宣讲组,到各镇开展产业发展政策的宣讲,鼓励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四是推进重点项目实施进度;五是对全县的食用菌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六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带动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县发展各类代料食用菌7700万袋,段木食用菌20万架,羊肚菌6580亩。(二)持续推进“围林养菌”项目的实施。启动的“围林养菌”项目,该项目围林30亩,已完成白参菌、金球盖1号、药用林芝的试种。为继续扩展“围林养菌”试验试种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增加围林30亩,种植段木香菇7000段,木耳900段,种植竹荪菌12亩。“围林项目”试种成功后,一是有效推动我县食用菌产业林下种植,带动全县林下经济发展;二是有效利用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促进农户增收。(三)地方标准获批通过。为规范我县食用菌产品标准,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我中心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建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宁强香菇》、《林下段木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经过前期标准的起草、组织专家两轮的评审、标准的修改,10月15日,汉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标准进行批准发布。该标准的发布,对全县地标保护范围内的香菇、林下段木黑木耳栽培、加工及产品质量进行了有效规范。(四)依托项目实施,完善食用菌产业链建设。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挖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一直做为我中心长期以来的重要工作。今年以来,我中心依托重点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我县食用菌产业链建设。1.建设高标准园区,夯实产业链前端。一是依托食用菌产业链项目,在大安镇新民村建设高标准食用菌产业园一个,该产业园占地约总投资63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50万元,社会资金48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安镇建成一个集菌包生产、食用菌种植、加工、收购、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二是建设食用菌工厂化园区及菌种繁育中心一个。为加强我县食用菌菌种繁育能力和研发能力,以及实现食用菌周年化生产,依托陕南食用菌集群项目,在我县建设食用菌工厂化园区(大球盖菇)及菌种繁育中心一个,该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340万元,社会资金1860万元),该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我县菌种繁育和研发的能力,对规范我县食用菌菌种市场、推动我县大球盖菇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2.完善食用菌产业链中端,提高产品附加值。陕西汉江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工业园区建设香菇酱生产线一条,主要产品以香菇酱、鸡肉香菇酱为主。截至目前,香菇生产线已完成设备的安装,预计在1月上旬调试到位后,进入试生产阶段。该生产线的落成,进一步完善了我县食用菌产业链的建设,初步实现食用菌产业种植、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五)争取陕南食用菌集群项目,大力发展食用菌林下种植。为利用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按照<汉中市林业局、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全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汉林发〔2024〕104号)要求,我中心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争取陕南食用菌集群项目,拟在汉源街道办、阳平关镇、代家坝镇、燕子砭镇、安乐河镇、二郎坝镇、禅家岩镇实施林下食用菌种植,目前已完成项目前期的调研、选址、评审、申报等工作。(六)加强技术培训。1.组织林下食用菌种植现场培训会,我中心着眼林下综合效益的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探索“林菌”发展模式。在舒家坝镇文家河村林下食用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全县食用菌种植企业、大户40余人,开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技术现场培训会,试种成功后,可在全县进行推广,推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多元化发展,使生态资源释放出更大经济效益。2.联合县科学技术协会、陕西汉江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坪镇人民政府举办召开了“香菇新品种种植”现场观摩会,参加培训食用菌企业、种植户20余人,此次培训会旨在香菇新品种的种植技术培训和新品种的推广。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1.对食用菌产业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种植,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24年全县18个镇办有150个行政村4000多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全县发展各类袋料食用菌7700万袋,椴木食用菌20万架,羊肚菌6580亩。预计全县食用菌综合产量达到6.93万吨,产值突破7.9亿元。2.持续推进“围林养菌”项目的实施。增加围林30亩,种植段木香菇7000段,木耳900段,种植竹荪菌12亩。3.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建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宁强香菇》、《林下段木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经过前期标准的起草、组织专家两轮的评审、标准的修改,10月15日,汉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标准进行批准发布。4.在大安镇新民村建设高标准食用菌产业园一个;依托陕南食用菌集群项目,在我县建设食用菌工厂化园区(大球盖菇)及菌种繁育中心一个,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我县菌种繁育和研发的能力,对规范我县食用菌菌种市场、推动我县大球盖菇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新品种推广及技术指导面大、任务重,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制约产业发展。2.食用菌种类、品种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3.产业化程度不高,不利于我县食用菌产业向集约化发展。4.精深加工空缺,食用菌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出售,利润低。5.外销产品均没有统一的商标和包装,产品营销方式粗放,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改进措施:1.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提质增效我中心要继续以开发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延伸食用菌产业链为工作重点,积极谋划,广泛宣传,内引外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吸引相关企业来宁投资建厂,同时注重培育孵化本地优质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推动我县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广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2.规范种植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在今后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我中心要做好园区规划、大棚搭建、品种选育、原料配比、刺孔上架、棚下管理、出菇采收、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落实专人,区块划分,夯实责任,切实规范菌袋管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3.强化利益联结,突出减贫实效新建园区要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有效瞄准贫困弱势群体,科学布局,最大范围覆盖贫困人口,将产业园区建设地点向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的片区倾斜。进一步优化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强化产业园区建设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压实建设主体的带贫责任。充分利用产业示范园将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紧密连接,在企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提升贫困户劳动技能,不断增加贫困户收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在提高贫困户增收能力的同时,注重通过食用菌产业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将贫困户自身努力与集体带动有机统一,通过“资金、技术、物资、人力、市场”五集中,满足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愿望。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培育特色,规模发展。坚持以“香菇为主,多菌发展”的发展思路,我中心经过前期的考察,根据我县气候条件,以及市场前景等因素,决定2025年在我县进行“大球盖菇”的试验试种,初步试种面积100亩-200亩。待试种成功后,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二)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以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收益。在土地政策缩紧的背景下,依托陕南食用菌集群项目,利用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鼓励发展食用菌林下种植。我县段木木耳种植已有60余年的历史,由于段木种植的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段木种植数量逐年下降。但段木种植的木耳、香菇品质上优于代料种植。在鼓励发展林下种植的同时,我们将从产品的宣传、品牌的打造、产品的包装、产品差异化等方面进行产品营销,并在政策上,在林下喷淋等设备设施上给予支持。除发展段木木耳、香菇传统产品种植外,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开展林下食用菌其他品种的试种,试种成功后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三)科技创新,攻关野生食用菌人工保育和繁育课题。野生食用菌作为一种集观赏、营养和经济等价值于一身的独特产品,市场消费量逐年增加且受到广泛关注。野生食用菌市场价值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农户全年销售牛肝菌、松树菌等野生食用菌约500吨,销售额达800余万元。为保护我县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以及攻克野生食用菌人工繁育难题,明年计划与陕西理工大学合作,开展野生食用菌资源保育及人工促繁技术研究。(四)延伸产业链,布局和实施产品深加工。把挖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立足实际、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抓紧抓实招商引资,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推动食用菌加工、流通、餐饮文化等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着眼壮大“宁”字号农产品体系,鼓励企业加强对食用菌作为旅游商品、高档礼品、休闲食品、调味品、保健产品等的开发和销售。(五)重视技术,加强交流学习和培训。“走出去”学经验,“引进来”促提升。一是加强与省内外食用菌主产区的技术交流,加强培育食用菌职业农民,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开拓视野,提升科技素质和栽培技术。二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以及食用菌人才的培养。三是通过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招录等方式,引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更好的服务于我县食用菌产业。四是聘请食用菌专家深入各菌种厂、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加大培育实用科研人才,增强我县食用菌科研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