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吴堡县农村集体经济服务站(吴堡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农村财务、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指导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 | |
住所 | 吴堡县宋家川镇新建街155号政府大楼三层 | |
法定代表人 | 宋秦其 | |
开办资金 | 1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吴堡县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0.67万元 | 18.9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我县农村改革与合作经济工作以市级任务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乡村振兴目标,全力推进市级下达的重点任务。全县上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现将主要工作完成情况、经验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报如下:一、主要工作(一)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为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和规模化,我县全面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并组织专题培训。依托信息化手段,截至目前,共备案1800份土地流转合同,流转面积达15281.03亩,全部合同已录入全国土地流转台账信息平台并通过审核。县政府同时发布了《吴堡县关于加强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的指导意见(试行)》,通过严格审查降低了土地流转中的风险,保障了农户和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我县的农业规模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工作今年我县进一步完善仲裁体系建设,县级仲裁委员会现有20名仲裁员,均经过系统培训,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仲裁工作经费增至5万元,改善了设施条件,支持了宣传培训和案件处理。全年共调解案件1起,推行“调解+仲裁”无缝对接机制,确保矛盾有效化解,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3、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提升土地利用率,推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我县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实施“一户一田”改革。通过“承包权不变,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推动土地整合和流转。依托山地苹果、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青梨产业项目,土地集中流转后由村集体组织统一经营,农户通过长期土地流转协议享有租金和分红,解决了分散经营带来的收益波动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000亩,圆满完成了年度任务3000亩的目标。流转后的土地通过村集体组织统一经营,发展苹果、高标准农田和青梨产业项目,既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益,又实现了农户稳定收益。(二)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4、大力实施“消薄培强”行动我县通过“资金支持+自主经营”的模式,县政府制定了《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和行动步骤,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村一策”的发展计划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各村因地制宜,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模式推动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截至目前,全县10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年收益已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3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突破20万元,另有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突破50万元。青梨基地、湖羊养殖及联建猪场等项目初显成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三)全面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监管5、深化合同清理和规范管理全县已完成4338份合同审查工作,其中问题合同3706份,规范重签3658份,追缴欠款98万元,新增合同价款147.35万元。通过设立反馈平台及“回头看”行动,确保整改落实到位。6、推广“三资”管理信息化我县依托“陕农经”管理平台,全县100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陕农经”平台的初始化建账工作,5个乡镇级合作联社也已完成建账,目前平台已登记财务凭证数量4410张,录入资产资源卡片2339张,登记合同3444份,使用银农直联发生线上支付282笔。同时通过对村级财务、资源和资产的全面排查,重新梳理并确立了《吴堡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清单》,实现了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透明度。7、加强集体财务监督我县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确保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运行公开透明。同时完成资产清查“回头看”,进一步强化了财务管理。(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今年我县深入调研多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初步筛选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潜力经营主体。通过整合中、省奖补资金,对3个经营情况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9个省级家庭农场进行了奖补支持,同时,为提升主体政策知晓率,组织了政策宣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发展动力。截至目前,我县拥有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6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在今年新增申报4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和联合体的示范带动,我县实现了经营主体间的资源整合和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9、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我县结合乡村振兴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局党组组织召开了专项工作推进会,围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旱作节水等重点领域,以及村集体收益滞发等突出问题,开展全面排查和自查整改。各下属单位负责人在本单位召开自查自纠部署会,通过“自己找、群众提、同事帮、领导点”等方式,梳理问题线索,重点聚焦近年来监督检查、巡察审计中移交的问题,确保问题线索不遗漏、不放过,切实推动整改落实到位。同时,我县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10、抓好平安建设和扫黑除恶工作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开展了专项整治,宣传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切实维护了农村发展环境,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二、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各村因地制宜,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模式推动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截至目前,全县10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年收益已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3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突破20万元,另有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突破50万元。青梨基地、湖羊养殖及联建猪场等项目初显成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集体经济方面部分村集体经济收益虽有提升,但整体发展水平仍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村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此外,一些集体经济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资金不足或技术支持不到位,成效未能充分显现。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三资”管理虽已实现信息化,但基层干部对平台操作仍不够熟练,导致数据更新不及时、质量不高。此外,部分村级资产资源底数仍不够清晰,尤其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清查和规范管理工作推进难度较大。3.农村承包地方面尽管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部分农户对政策理解不足,仍存在土地撂荒和零散化经营现象。一些地区流转合同备案率较低,合同管理不规范,存在一定风险。此外,涉及社会资本的流转项目,在风险防控和收益分配机制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缺乏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能力。部分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在产业链延伸和市场开拓方面尚存不足,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改进措施。村集体经济方面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引入新品种和高附加值产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深化“陕农经”平台的应用,定期培训村级财务人员,提高其操作熟练度,确保“三资”管理流程更加高效透明。农村承包地方面完善土地流转台账管理,加强对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的审查,继续执行《土地经营权资格审查和风险防范指导意见》,保障农户和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全县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深化“一户一田”改革,推动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1、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一户一田”政策的实施细节,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户理解并支持土地集中流转的长远效益。2、引导更多农业企业参与土地流转,为农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提供支撑,确保规模效益稳步提升。(二)推进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1、完善《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细化措施,确保“一村一策”计划落到实处。2、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引入新品种和高附加值产业,确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完成。(三)提升“三资”管理的信息化与透明化1、深化“陕农经”平台的应用,定期培训村级财务人员,提高其操作熟练度,确保“三资”管理流程更加高效透明。2、设立专项督查小组,定期审查“三资”管理成效,确保集体财产的安全和管理的规范性。(四)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监督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稳定1、完善土地流转台账管理,加强对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的审查,继续执行《土地经营权资格审查和风险防范指导意见》,保障农户和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2、每季度进行土地流转情况的巡查,动态监测流转合同的执行情况,确保土地流转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五)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1、已出台《吴堡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同时进一步筛选和培育更多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争取中、省奖补资金支持。2、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全县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六、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1、推进产业链延伸,结合市场需求引入现代农业科技,支持村集体经济项目的产品加工与深度开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鼓励各村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可持续的乡村经济模式,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获得全市合作经济与农村改革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