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乾县> 乾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乾县河湖库管护中心)

乾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乾县河湖库管护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3-28 15:23
单位名称 乾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乾县河湖库管护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水旱灾害防御减少灾害损失。水旱防御规划编制技术保障和应急抢险技术支撑;水旱监测预警分析;河湖和水利工程管护及水毁修复;防洪抗旱及应急水量调度方案落实;实施河湖、渠道、水库、水电站、涉河工程洪水防御;水旱防御信息化建设和洪水风险图编制运用。
住所 乾县风水台街63号
法定代表人 王乃燕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乾县水利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83万元 4.6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4年度,我单位在水利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提早安排部署,细化各级责任。汛前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省市会议精神,明确工作重点及措施,安排部署今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成立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和抢险技术专家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重点水域防溺水工作的安排意见》、《关于强化水库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以及《关于落实乾县2024年中小水库安全度汛措施的函》等,对今年水旱灾害防御汛前备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今年安全度汛提供了组织保障。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积极实施党政领导水旱灾害防御包抓责任制,对县管、镇管水库及主要河道“三个责任人”及时进行了调整,同时对“三个责任人”公示牌进行了更新。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按照县防指《关于切实做好2024年防汛抗旱预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一是及时协调各水库管理单位,认真做好水库预案的修编工作,对市县涉及的12座中小型水库的《防汛应急预案》进行了修编完善,县水利局下发了批复。二是督促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镇(办)、村修编上报《2024年度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三、加强隐患排查,确保度汛安全。汛前,我们及时将水旱灾害防御汛前风险隐患排查同河道清“四乱”工作相结合,水利局各分管领导带队组成4个检查组对县域内12座水库、山洪灾害重点威胁区、三条主要河道、在建水利工程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排查出安全隐患6处,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实行销号管理,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督促各水库管理单位、山洪灾害涉及镇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严格落实日常巡查制度,明确巡查人员、巡查内容和巡查频次,对水库、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进行常态化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今年以来,全县共开展水利工程日常巡查4次,发现并处理一般安全隐患十多处。四、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各类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演练2次,参演人数达184人次,演练内容涵盖水库抢险、山洪灾害避险转移、城市内涝排水等多个科目,通过实战演练,有效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配合县应急局、消防救援局等力量,组建县级防汛抗旱应急抢险队伍1支,队员21人,并配备了冲锋舟、橡皮艇、挖掘机、装载机、发电机、抽水泵等专业抢险设备。同时,指导各镇办、村(社区)组建基层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应急抢险救援体系。五、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扎实做好值班值守。入汛以来,防汛值班室的防汛电台、电话、监测预警系统全面开通。按照上级要求,5月24日8时起,我们坚持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带班领导及值班人员始终坚持水旱灾害防御值班值守一线,不脱岗、不漏接、不漏报,准确及时传递雨情、水情、工情信息,坚持做好监测预警工作,确保了汛期涉水领域工程及山洪灾害防御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六、强化监测预警,提升预报精度。持续优化全县水雨情监测站网布局,实现了对全县主要河流、水库、山洪灾害危险区等重点区域的实时动态监测。同时,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维护管理,定期开展巡检和校准,确保设备运行稳定、数据传输准确,全年监测数据完整率达到85%以上。建立健全与气象、水文等部门的联合会商机制,每日开展水雨情分析研判,及时共享气象预报、水文预测等信息,共同发布水旱灾害预警信息。今年以来,共召开联合会商会议2次,联合发布预警信息1856条,为提前做好防范应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利用短信、微信公众号、农村应急广播等多种手段,及时向公众发布水旱灾害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无死角。今年累计发送预警短信1.1万条,通过各类媒体发布降水消息、雨情通报等预警信息107余次,有效提高了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七、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2024年,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切实履行职责,全力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面对2024年的多轮强降雨和可能发生的干旱灾害,中心提前部署,通过汛前隐患排查,共消除防洪隐患6处,对全县12座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全面细致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为安全度汛奠定坚实基础。针对突发险情,迅速派出技术抢险指导人员14人次赶赴现场,成功抢护水利工程险情2处,有效保障了周边3个村庄、180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不垮坝、不溃堤、不死人”的工作目标。通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改善了河流水质和水生态环境,维护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84平方公里,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保护了生态环境。八、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年以来,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汛期未发生伤亡事故,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形势稳定,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我县部分水库、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建设年代较早,设施设备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和除险加固力度,但仍有一些工程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未能及时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和防洪减灾能力的发挥。二是基层防汛抗旱能力有待加强。部分镇办、村(社区)防汛抗旱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水雨情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处置等工作不够熟悉,缺乏实战经验。同时,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不足,抢险设备老化,难以满足实际抢险救灾需求。此外,一些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淡薄,对水旱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在遇到突发灾害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三是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还需完善。虽然我县在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监测站点数据传输不稳定,存在数据中断、错误等情况;部分信息系统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对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九、整改措施。一是持续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水库、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保养,严格执行工程调度方案和操作规程,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同时,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是进一步提升基层防汛抗旱能力。定期组织开展基层防汛抗旱工作人员业务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授课,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现场演练等方式,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加强对基层防汛抗旱队伍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深入开展水旱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广泛宣传水旱灾害防御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群众的宣传教育,通过发放明白卡、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让群众熟悉灾害发生时的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和避险地点,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转移避险。三是加快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水雨情监测站点的建设和维护力度,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强对监测预警系统的升级改造,完善数据传输、处理和分析功能,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快速发布。加大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十、下一步工作计划。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四预”各项措施,常态化开展培训演练,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切实做好抢险专家库、抢险队伍准备和防汛物资管理。根据我县实际,坚持实行科学调度、统筹调度、精准调度,确保防汛抗旱工作顺利进行。一是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大对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力度,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农村大喇叭、铜锣等手段,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传递到每一位群众。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预警信息发布畅通无阻。二是充实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加大对基层防汛抗旱物资的投入,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储备”的原则,进一步充实镇办、村(社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确保物资储备充足、调配及时。同时,加强对物资的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盘点清查,确保物资质量完好。三是加强群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持续开展水旱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广泛宣传水旱灾害防御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群众的宣传教育,通过发放明白卡、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让群众熟悉灾害发生时的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和避险地点,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转移避险。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