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大荔县水产工作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水产技术,促进渔业发展。水产技术推广管理、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指导、水产新技术引进与实验示范、水产技术培训、水产病害防治、增殖放流、渔业技术服务 | |
住所 | 大荔县北环路3号 | |
法定代表人 | 郗成军 | |
开办资金 | 65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大荔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51.92万元 | 123.3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大荔县水产工作站.公益 | 从业人数 4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大荔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持续推进渔业绿色健康养殖。开展了大荔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举办水产健康养殖及安全生产培训2次,培训渔业从业人员200余人次,发放灭火器、救生衣各100余套,发放宣传资料、明白纸300余份。(二)加强项目建设,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完成中央渔业发展项目,对大荔县范家镇黄河滩集中连片6000亩池塘养殖尾水进行“三池两坝模式”改造。完成项目投资1200万元,实现养殖用水循环使用,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申报完成2025年渔业绿色发展项目6个,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投放各种鱼苗20万尾,中华鳖0.5万只。(三)多管齐下,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为保障我县养殖户规范使用渔业投入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张贴、发放宣传材料,直接接受宣传群众300余人。制定了大荔县《2024年度大荔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和《2024年大荔县水产品检测方案》,全年常态化在渔区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300批次,其中水产苗种检测120批次,商品鱼检测180批次,主要为草鱼、鲢鱼、鲤鱼、鲫鱼、南美白对虾、绒毛蟹、罗非鱼等。检测项目为;氯霉素、孔雀石绿、呋喃类、磺胺类等。配合省、市第三方检测中心,对各涉渔企业、养殖户抽取63个水产品样品进行检测。(四)积极发展智慧渔业,开展数字渔业平台建设。在大荔县水产站苗种繁育基地、北京健康院大荔品食基地、华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扎根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家自身配套设施设备较完善的重点渔业养殖企业,安装智能投喂、增氧和水质在线监测等相关软硬件设备。改变传统养殖户主要“靠经验、靠人力、靠天气”的状况,实现精准控制,智慧养殖。(五)多措并举,修护护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为全面落实好禁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在黄河、渭河、洛河大荔段所属的一级支流开展为期四个月的禁渔宣传工作,在国家级中华鳖水产资源保护区实行全年禁渔区宣传。深入黄河、渭河、洛河管理区域,野生鱼餐馆、渔资市场等场所开展禁渔宣传,并利用微信及网络增强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引导群众参与春季禁渔,宣传30余次,出动人员50余人次,张贴禁渔期通告50余份,发放禁渔期宣传单500余份;11月27日在大荔县黄河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平台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向黄河投放各种鱼苗20万尾,中华鳖0.5万只,黄河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培育夏花以上鱼种1000万尾,甲鱼苗20000只,水产品产出2.96万吨,渔业总产值5.37亿元。推广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2000余亩,黄河大闸蟹养殖5000亩;鮰鱼养殖5800亩,亩均增收500元,对促进全县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优化、提高渔业生产效益作用巨大,分别获全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突出集体、全市渔业工作先进单位。(二)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行动,在华原渔场渔业养殖基地举办了绿色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现场会等生态养殖技术培训,渔民养殖技术得到普遍提高。对大荔县范家镇黄河滩集中连片6000亩池塘养殖尾水进行“三池两坝模式”改造,运用长距离的生态渠道,通过沉淀池、经过滤坝进入曝气池再进入洁水池,再次经过滤坝进入生态净化池的方式达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完成项目投资1200万元,实现养殖用水循环使用,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三)举行增殖放流活动,是我县今年人工增殖放流、养护渔业资源的系列活动之一,是保护黄河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资源、爱护环境意识的实际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放流活动,对有效恢复黄河鱼类种群数量,改善黄河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四)开展黄河禁渔,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使黄河流域中华鳖、芦苇、黄河鲶鱼、黄河鲤鱼、黄颡鱼、蒲草资源得到保护,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内容更加丰富;对我国黄河特色经济鱼类种质资源、气候变化、环境治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由于池塘养殖均为高密度养殖,养殖用水大部分指标都已超标,达不到环保排放标准,造成养殖尾水排放困难,亟需加大养殖尾水治理。部分渔农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认识不足,健康养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差,对新技术、新模式接受度不高。有些养殖户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到位;用电线路不规范。渔业项目大多利用秋冬季干塘期进行,平时鱼塘周边水位较高,无法施工,秋冬季干塘期时间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二)整改措施。加大养殖尾水治理力度,依托尾水治理项目解决渔业用水用电问题,聘请专家实地调查,按照分类分区域确定池塘改造方案,确保池塘尾水达标循环利用,化解水源短缺,排水难问题;加大安全生产检查指导,组织一些业务骨干参加省上的业务培训,到外边学习技术,学经验,提高业务素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积极推进渔业网格化管理,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水产品药残抽检频次,加强池塘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汛期等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用电、饲料、渔药等投入品质量安全各项规程制度。(二)依托省级专家体系,加大技术指导,加大品牌建设,搞好科技下乡,加强宣传培训,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提升种业质量,把适宜当地生长的新技术、新模式带给群众,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为渔农讲解规范用药等政策,形成一批用药减量化技术模式,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三)持续跟进2025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争取项目早日落地。根据省市工作安排,积极实施2024年渔业绿色发展项目,申报2025年渔业绿色发展项目,提升池塘生产潜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