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乾县临平枣新中心小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 |
住所 | 乾县临平镇枣新村 | |
法定代表人 | 王晓玲 | |
开办资金 | 22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乾县教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97.6万元 | 432.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改善学校办学条件。1、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楼翻新与扩建:对老旧教学楼进行全面翻新,重新粉刷墙面、更换门窗,让教学楼焕然一新。同时,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需求,启动教学楼扩建工程。新增了一栋三层综合楼,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智能交互大屏、高清投影仪等,为多样化教学提供硬件支持。2、校园环境优化:加大对校园绿化美化的投入,种植了各类花草树木,打造了花园式校园景观。修建了文化长廊,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名人名言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对校园道路进行修缮,增设了路灯,保障师生夜间出行安全。二、教育教学。我校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力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以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1、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除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课程外,还确保体育、音乐、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课时和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课程表,注重学科之间的均衡搭配,保证学生能接受全面的教育。在课程执行过程中,通过教学巡查、教师教案检查等方式,确保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授课,不随意增减课程或调整课时。2、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如国培计划、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科专项培训等。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论文评选等活动,以赛促教,以研促学。通过这些培训和活动,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本学年,多位教师在市、区教学竞赛中获奖,多篇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3、家校合作。建立了多种家校沟通渠道,如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电话家访等。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微信群,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作业情况、学校通知等信息,方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教师还通过电话家访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个别沟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教育对策。通过全体师生一年努力,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三、安全工作。1、安全制度建设与责任落实。开学初,学校修订并完善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涵盖校园门禁、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等多个方面。如细化《校园出入登记制度》,明确规定外来人员入校需提前预约、出示有效证件、详细登记信息并经被访人确认后方可进入;更新《消防安全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火灾场景制定具体应对流程和疏散路线,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师生能够迅速、有序撤离。2、责任到人:构建“校长-分管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五级安全责任体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3、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由班主任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利用安全教育平台资源,开展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灾、防食物中毒等专题教育。例如,在交通安全教育课上,通过播放交通事故视频、讲解交通标识和规则,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同时,利用升旗仪式、课间操等时间,进行简短的安全教育提醒,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本学期共开展安全教育课20节,国旗下安全教育讲话16次。4、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定期排查:成立由后勤、安保、教师代表组成的安全隐患排查小组,每周对校园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室、食堂、体育设施、消防器材、电气线路等。如在检查中发现某教学楼楼梯扶手有松动迹象,立即安排维修人员进行加固处理;对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进行严格检查,确保食品安全。本学期共开展安全隐患排查12次,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6处。5、安全应急演练。制定方案:制定了火灾、地震、突发暴力事件等多种应急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目的、演练流程、各部门职责以及人员疏散路线等。例如,在火灾应急演练方案中,详细规定了发现火灾后的报警流程、灭火行动组的职责、疏散引导组的任务以及师生疏散集合地点等内容。组织演练:本学期按照演练方案,组织开展了6次应急演练,包括2次火灾逃生演练、1次地震应急演练和3次防暴恐演练。每次演练前,通过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师生讲解演练注意事项和要求;演练过程中,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按照预定疏散路线迅速有序撤离到安全区域;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演练方案。通过应急演练,提高了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四、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1、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学科成绩进步显著:在期末考试中,各年级各学科成绩均有大幅提升。以语文为例,优秀率从之前的70%提升至80%,平均分提高了20分,尤其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板块,学生答题准确率明显上升。数学学科的及格率达到了90%,较去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学生在应用题解题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进步突出。2、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成果突出: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本学年教师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方面成果丰硕。2项县级课题顺利结题,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发表论文3篇,多篇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中获奖,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五、存在问题。2024年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过度依赖传统讲授法,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互动性不足。例如在语文教学里,对于古诗词讲解,多是逐字逐句翻译、强调背诵,忽略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与情感,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与主动性,不利于思维能力培养。2、素质教育落实不足: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升学压力影响,部分学校仍侧重语数外等主科教学,音体美等学科课时常被占用。像美术课一周仅安排1-2节,且常因主科考试复习被取消,导致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受限,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差距明显。城市学校设施完备,配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师资力量雄厚;农村学校则教学设备陈旧,甚至缺乏基本实验器材,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造成教育起点不公平。4、学生个性化关注不够: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习需求。对学习困难学生和学有余力学生,无法提供精准的辅导和拓展提升,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六、整改措施。1、开展教师培训,引入小组合作、情景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灵活运用。学校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分享优秀教学案例,促进教师相互学习。2、明确各学科教学目标与地位,开足开齐各类课程,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除学业成绩外,将学生艺术、体育等方面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和教师重视素质教育。3、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提升农村师资水平。4、合理控制班级规模,推行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分层,布置不同层次作业,利用课余时间为学习困难学生辅导,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拓展学习资源。七、下一步工作计划。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1、优化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在下学期初,组织教师参加为期一周的教学方法培训,深入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先进方法,并在各学科选取1-2个班级进行试点。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与心得,逐步推广成功经验。强化教学质量监测: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学科小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每学期开展两次教学质量分析会,针对成绩波动较大的班级和学科,组织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每学期来校举办2-3次专题讲座,内容涵盖教育理念更新、学科前沿知识等。选派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要求教师回校后进行二次培训,确保培训资源共享。推进教师考核与激励: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学成绩、学生评价、教研成果等纳入考核范围。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素质教育活动: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社团数量,下学期初新增机器人编程、国画、足球技巧提升等社团,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每天定时开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4、深化家校合作。搭建沟通平台:完善家长微信群、QQ群管理,及时发布学校通知、学生在校表现等信息。每学期开展3-4次线上家长会,加强与家长的日常沟通。开展家长培训与活动:每学期举办2-3次家长学校培训,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教育方法和理念。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了解,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