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大荔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科技资源统筹共享、项目申报、创新平台培育、技术指导、成果转化、科技宣传、科技培训。 | |
住所 | 大荔县城关镇府门前12号 | |
法定代表人 | 曹葆钧 | |
开办资金 | 239.3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大荔县发展和改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14万元 | 8.78万元 | |
网上名称 | 大荔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大荔县发展和改革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先后出台了《秦创原(大荔)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方案》《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大荔核心区建设方案》《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大荔核心区催生新质生产力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强化政策创设,建立健全“一谷”发展“四梁八柱”,加快推进“两心一园两链”平台建设。科创中心建设情况。在经开区科创大厦建设集战略咨询、新型研发、成果转化、数据分析、检验检测、合作交流等6大功能于一体的科创中心。其中,高水平科技智库方面确定了决策咨询委员会与产业研究院专家组成人员,为政府宏观决策、重大项目,以及首位产业发展等提供服务和咨询;新型研发检测机构方面,与西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建设食品产业创新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方面,搭建了线上区域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委托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完成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工作,成果对接工作正在进行;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方面,完成了硬件设施建设和系统框架搭建,实现系统的试运行。确定了围绕产业做好大数据的工作思路,委托专业公司开发冬枣产业数据系统和数据采集、APP应用推广等工作。孵化中心建设情况。2024年10月份正式运营,内设企业孵化、人员培训、公共服务、网络直播、休息洽谈等多个功能区,可为创业者提供30余个创客空间。目前已有15家企业正式入驻孵化中心。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情况。已完成现代农业展销中心环境改造、1号冷库、1号快速分拨车间主体建设和智慧冬枣交易中心项目选址、合作模式确立等工作,正在开发定制产业园资产管理、商品管理、农产品仓储、商贸等信息管理软件。冬枣技术创新链建设情况。依托中国枣文化博览园,开展冬枣新优品系的引进、展示和鉴选,选育的“冬枣820”新品系取得省级林业良种审定;在韦林镇望仙村新建钢构温棚2座,试验研究冬枣延迟栽培技术,为冬枣货架期再延长2个月、错峰上市探索新的技术路径。智能农机农技融合创新链建设情况。在荔盛农业、新颖园区等地,打造智能农机、精准农业、机艺融合示范应用场景3个,我县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设施种植类)创建名单。荔盛农业引进新型北斗导航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红萝卜播种机实现无人驾驶的精准作业;开发的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使用,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育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2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潜在瞪羚企业1家;统计上报规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1.1亿元,有研发活动企业25家,占比达到35%。建设研发平台。全县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2个,省级科技示范镇1个、示范村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县政府与多所高校、企业签订了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多名专家教授将大荔县作为生产示范基地,累计研发、引进、推广新成果50余项。引用育留人才。引进专家团队3支;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8个,“三区”科技人才18名,科技特派员31人,;2024年申报技术经理人8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新双创队伍8支,陕西省“三秦英才”项目1个,陕西省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1个,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个。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等高新行业,但尚处于发展期,产业规模不大,目前全县支柱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二是成果转化仍有差距。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之间的携手合作或配套协作还不够深入,产学研融合还不够,产业化路径还未实现“从有到强”的跨越。三是科技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引进少,基层科技工作服务队伍人力不足,年龄结构老化。(二)整改措施一、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加强与前沿科技公司对接合作,丰富生产生活、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场景应用,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入融合,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筑牢产业底层创新架构,突出“一谷”赋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申报省市级研发攻关项目。三、加大科技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增强队伍专业性,定向培育本土科技特派员。四、下一步工作思路2025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强省、科技强市部署要求,按照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建设工作要点,持续推动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大荔核心区建设由势转能、提能升级,加快培育和催生新质生产力,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秦创原(大荔)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持续做好孵化中心运营管理。加强孵化中心服务能力建设,按照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的要求。对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标准,力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命名。优化提升科创大数据中心。围绕冬枣产业,重点开发包含形势分析、病虫害防治、灾害预警、农事管理等内容的冬枣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全方位服务冬枣产业发展,2025年正式上线运营。加快推进食品产业创新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食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围绕县域及周边农特产品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等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成果“三项改革”行动。联合高校院所,征求企业技术需求,并对接相关成果,适时举办成果项目路演。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落实省市科技创新政策包,制定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等政策性文件,支持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企业培育等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策项目资金,为“一谷”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二)创新载体提质增量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深入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增量。积极推动研发平台建设。将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鼓励企业创建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星创天地”“众创空间”。鼓励企业引进高校院所人才团队。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申报省市级研发攻关项目,技术经理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双创队伍。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