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咸阳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防汛抗旱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汛抗旱资金筹措使用、信息化建设管理、物资储备管理;水旱灾害防治,防汛抗旱保障;应急预案编制,汛旱情收集,灾情统计核查;防汛抗旱宣传、培训、演练和技术推广应用。 | |
住所 | 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59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争光 | |
开办资金 | 22.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咸阳市应急管理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0.8万元 | 41.8万元 | |
网上名称 | 咸阳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4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汛抗旱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扎实备战,狠抓落实,严密监测,科学防抗,全市无一人伤亡,无重大灾情、险情发生,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实现了安全度汛度旱。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在防汛抗旱工作方面。3月初开始,市防指印发了工作要点、防汛准备、责任落实等一系列通知安排文件,先后组织召开了备汛动员部署、水旱灾害防御、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内涝防范等专项会议和全市安全生产暨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等会议;印发了全市防汛抗旱和县城、主要河流、大中型水库防汛行政首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名单;全市各级共修编各类防汛预案1780个;在抢险队伍方面,各级共落实巡查抢险应急队伍643支、1.69万人,其中市级专业队伍7支、500人,县镇巡查抢险队伍636支、1.64万人;在物资储备方面,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共储备了总价值1.1亿元的防汛抢险救灾物资,配发卫星电话277部;在培训演练方面,市级相关部门和县镇村已累积开展各类培训123班次、演练288场次;全市共落实各级行政、技术责任人1850人;针对咸阳城区内涝问题,积极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建设,现已完成79.6公里,计划于2025年全部建设完成。同时,实施完成了钓台路、汉仓路、南安村等7处城区易涝点积水点整治,对6座立交桥泵站老旧电柜进行了更新改造;在水利防洪工程设施方面,完成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1处,综合治理河长15.27公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5座、山洪沟治理工程2处、水毁工程修复任务36处;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对全市147个在册隐患点和172个中高风险区进行了全面排查。(二)在处置雨水汛情方面。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渭河洪水防御视频调度会、防汛视频调度会等,对防汛减灾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细致安排部署。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会商会议,共组织召开会商会议57次,研判汛情形势,明确防范重点,制定防抗措施,为全市防范应对工作开展提供准确依据;市防指根据汛情发展,启动了全市Ⅳ级防汛应急响应,17次下发明传电报通知,92次发布预警信息,2次下达防汛指令,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暴雨洪水防抗工作。同时,长武、彬州、乾县等8个县市区启动县级防汛应急响应Ⅱ级1次、Ш级1次、Ⅳ级9次。市防指办公室密切监视全市雨水情和天气发展趋势,及时传发预报预警信息,并根据雨情动态,对强降雨落区县镇进行点对点“叫应叫醒”138次,督导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制作咸阳市汛期暴雨洪涝宣传片,并运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发布;先后组派32个工作组深入镇村一线督导检查“最后一公里”防抗措施落实情况。据统计,全市汛期共提前转移撤离2180户、5496人。(三)在抗旱减灾工作方面。市防指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和协调指导作用,先后4次组织相关成员单位会商研判旱情发展趋势,研究拟定抗旱减灾措施;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防抗干旱工作的通知》;共发布高温气象预警信息22次、土壤墒情监测信息20余次。据统计,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抗旱人员13.68万人次,投入各类抗旱资金1140万元,开动各类机井3.98万眼,抽水站255座,投入机动抗旱设备1231台(套),累计完成抗旱灌溉面积393.64万亩次,其中春灌165.71万亩次,夏灌227.93万亩次。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今年以来,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扎实认真开展防汛备汛各项工作,积极防范强降雨天气过程,成功应对处置了渭河、泾河、黑河、漆水河涨水行洪过程,取得了无一人伤亡的成效。全年全市无一人伤亡,无重大灾情、险情发生,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三、存在问题(一)风险意识树立不牢固。部分基层干部依然存在侥幸心理,没有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对极端天气和洪涝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认识不足,习惯性地将关注和防御重点放在辖区内地质条件较差、地理位置较低等高风险区域,对条件相对较好、常年未发生险情、风险相对较低的区域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对防汛工作存在经验主义。(二)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市综合防洪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仍存在防洪体系不完善,泾河防洪工程体系还未完全建成,部分除险加固水库未经受高水位考验,中小河流抗洪能力薄弱,城镇防涝标准偏低、应急排涝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三)防灾避险措施不全面。部分县市区防汛救灾专业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抢险救援力量和物资储备不足,基层特别是镇村两级的防汛预案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佳,对山区内或河道边转移安置点、野生景区、农家乐等人员管控易出现漏洞,在落实防汛措施“最后一米”上打了折扣,防灾避险没有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四)防汛抗旱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各县市区普遍没有建立专业化抢险队伍,专业人员少,防汛预案针对性还有欠缺,基层的防汛物资保障、队伍装备建设、抢险物资储备还有不足,县级防汛工作人员配备、信息互联共享等能力建设普遍较差。四、改进措施(一)增强底线思维、风险意识。认真组织学习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领导的批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灾减灾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水平,抓细抓实防汛救灾工作措施,全面夯实各项工作任务。(二)加快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依托重要支流建设等项目,加快实施泾河防洪综合治理及城市雨污分流项目建设,对具有重要威胁对象的山区、小河、沟道尽早开展防洪治理建设,推进提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及城镇应急排涝能力。(三)持续提升应急抢险能力。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加强预案修编、物资增补、队伍组建、撤离避险措施完善等各项防汛保安工作,进一步夯实安全度汛基础。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业务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各级干部防汛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分级分类组织开展防汛应急抢险救援和人员撤离避险演练,进一步激活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应急实战准备。(四)切实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根据应急管理部门承担的防汛抗旱职责任务和现状情况,切实加强抢险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指挥调度平台、培训演练宣传等基础支撑能力建设,确保有手段、有能力正常履行防汛抗旱减灾各项职责任务。五、2025年工作计划(一)加强队伍物资建设。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资金分配,加大培训力度,定期组织防汛抗旱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应对能力。(二)优化应急响应机制。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确保应急资源能够迅速有效调配。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响应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基层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三)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加强防汛抗旱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宣传防汛抗旱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